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昨日在京揭晓。杜润生和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获此殊荣。
听到这条新闻,心想这又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于是来到新浪、搜狐查看详细情况。谁曾想中国的两大门户网站首页竟然都找不到,只好搜索查看。 看了以后,感慨良多:
1、最大的经济学奖项,又是创新理论,何至于如此羞羞答答、各网站都快速的被“很小”的实事新闻给掩没了?
2、按照惯性思维,一个理论获奖,那么在获奖说明中一定会在指出理论的同时,向大家说明获奖者的创新出处--一本著作或一篇文章,但是这个奖项没有说明。
3、不解之余,再次搜索。终于看到了一些蛛丝马迹。附三篇新闻于后。
4、本人以为,之所以出现这些蹊跷,在于这个奖项一是“自己给自己颁奖”--政治意义大于理论创新;二是这个理论根本就没有多少创新。
附件一:
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揭晓 2008年11月24日05:13 来源: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好文我顶(0) 本报记者 杨光 北京报道
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昨日在京揭晓。杜润生和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获此殊荣。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之一,对农村改革和发展乃至整个经济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杜润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是当代有重要影响的农村经济专家。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的评选宗旨是推动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每年或两年评选奖励一个经时间检验的原创性经济理论。该奖项的评选由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发起和组织,是我国第一个由经济学界以学术民主投票并公开计票的方式进行评选的经济学大奖,由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50万元赞助奖金,是目前国内奖励金额最大的经济学奖项。
11月29日将举行颁奖典礼并举行以“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本报为本次论坛和典礼唯一金融证券类报纸媒体支持机构。
附件二: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即将推出 著名学者参与评选
2008年05月06日07:3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杨光
为推动经济科学的创新与进步,鼓励原始创新性成果的涌现,促进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性研究,酝酿已久的一项旨在奖励中国经济理论创新成果的大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即将推出。
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类似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以推动理论创新为主旨的经济学奖项。在经过几年的酝酿后,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合推出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日前正式启动。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将每两年一届,对在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理论进行重奖,该奖项以经济理论贡献作为根本标准,且主要奖励已经被实践证实检验的关于中国经济的重大经济理论,每次奖项只奖励一个经济理论,奖金额达五十万元,这是目前金额最大的社会科学类的奖项。该奖项评选采取专家推荐、广泛参与、公开评选的方式进行,这将是第一个由经济学家广泛民主推选评审、社会公众也参与意见,公开评选出来的经济学大奖。
于光远、厉以宁、成思危、张培刚、刘鸿儒、江平、萧灼基等著名学者组成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组委会已经成立,并向全国经济学和经济界征集参评经济理论和参加论坛的论文。
附件三:
杜润生:使更多的人同意“包产到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9日17:28 人民论坛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
杜润生:农村问题资深专家。1913年生,山西省太谷县人。1979年,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 ,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后改为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职期间, 多次受中央委托,负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农村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
农民“闯一闯”,杜润生“试一试”,邓小平“看一看”
新中国建立后,按照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共同纲领》的方针政策,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可惜,在急于向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支持包产到户的邓子恢、杜润生被毛泽东批判为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小脚女 人”,农业迅速实现了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结果造成了“三年困难时期”。正是这种严重失误和曲折的历史教训,使许多农 民、干部、领导,特别是作为历史见证人的杜润生,清醒地认识到得到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邓子恢支持的“包产到户” 是正确的。因此,文革后复出的杜润生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坚定的责任感带头支持“包产到户”的决策,他富有策略地在起草中 央文件的过程中,一步步地使文件中“不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语言,逐步演变为“可以”在贫困地区,后来又“可 以”在其它地区包产到户,到了第五个中央文件就使包产到户的性质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了。这样,包产到户由“姓资”演变为 “姓社”了,不合法变成合法了。
胡锦涛讲“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农民和农村工同样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勇敢的闯关。在包 产到户与反包产到户的艰苦斗争中,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上至邓子恢、彭德怀、杜润生,下到省地县乡村的不少干部,甚至毛 泽东亲自点名的农民杨伟名,都遭到过批判、斗争,不少人为了包产到户家破人亡。杜润生为了总结推广群众包产到户经验, 创造了过渡性的、阻力较少的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与农户双层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集体土地 农户承包经营机制”、“股份合作制”等,使更多的人同意或者不反对“包产到户”,杜润生为农民争取到了合法地“试一试 ”包产到户的权利。他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中采用过的“耕者有其田”,代替被左派反对的“土地 私有化”。
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是邓小平对待农村改革的态度是“看一看”,即允许农民闯、杜润生试,他自己是看一看,干好 了就拍板接着干,有问题就改。因此,以杜润生为主任的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又在请示中央 同意后,同各省市、自治区一起办了38个农村改革实验区,对各种改革政策进行地区性试验,为中央起草农业改革文件提供 了科学依据。各省又有自己的农村改革实验区和总结农民改革新经验的农村政策研究机构,上下互动。邓小平拍板定案,“看 ”了几年后,肯定“闯”与“试”的实践结果。
“能够讲出所以然”的学者型官员
为了说服对包产到户思想不通的干部,万里赞扬杜润生是“能够讲出所以然”的学者型官员。当省委书记会上有争论 时,当时的领导人让杜润生去讲讲,他从工厂工人可以负责一台机床,完成生产计划定额的责任制讲起,说明农村的土地是集 体的,农民像工人负责机床一样负责一块土地的农业生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因此,农村的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同工人承包机器完成生产任务的责任制一样,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他有说服力地回答了承包到户姓“社” 姓“资”的问题。在邓小平等党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下,杜润生尽力说服了对包产到户有所怀疑的高级干部,对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保持了全党高度一致的支持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杜润生注意争取领导支持。连续五年,1982—1986年每年发出一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的一号文件, 成为广大农民包产到户的令箭和定心丸。在中央的支持下,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又成立了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联络室等, 加上38个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工作成果,使杜润生的政策建议直接来自于农民、基层,使农研室的政策建议和起草的一号文件 ,真正如实反映了农民的心愿和农村的问题。
对于农民说“杜润生对农村改革立了大功,是农民的恩人”,农村干部说“杜润生是农村改革的参谋长、方面军指挥 员”等等赞颂之词,杜润生连连摆手,谦逊地说:“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
在2008年8月7日回答海外媒体的问题时,杜润生在谈到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工作成绩时说,“没有包产到户 ,就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同时也不忘农村改革工作的不足之处。他很遗憾,农民还没有自己的组织——农会。上世纪80年 代他向邓小平建议成立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会。邓小平说,共产党代表农民利益。杜润生又解释道,党代表农民利益,也代表政 府利益。农民利益和政府利益有时有矛盾,还应建立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会。邓小平说:“好,那就看一看。三年后再说。”2 0年过去了,邓小平的遗愿还没有实现。杜润生的眼光朝向远方,他在期待农民的组织能早日出现。他关注着农民的命运,他 的心和农民的心是相通的。
(:姚监复为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