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认个错,天塌不下来!
近日,网上围绕某省委书记关于“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这个话题的讨论,措辞激烈坚决反对的有之,据理力争支持这一观点也有,真可以说是一地鸡毛。昨晚偶然在网上读到一网友《“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容易引起误读》的文章[InstallDir_ChannelDir]Class22/200811/58858.html,我以为网友的观点还是比较客观的。
诚如网友所分析的,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年后的今天,“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的理念是片面的,是“为改革而改革”的错误观点的衍生品,很容易让人误读成“允许瞎胡闹,不允许不胡闹”。我个人以为,即便是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上前置条件、在后面附加注解,仍然是很容易引起人们误读的,同时也容易让某些心术不正的官员找到推卸责任和谋私的借口。
那么,在当今官员队伍“懒政、怠政”现象仍然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我们有什么办法激励干部特别是官员们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呢?我以为,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允许创新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氛围,应该是一种比较现实和可行的做法。
从字面上理解,“改革”的本意就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做法。因此,改革总的来说是应该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就是说改革之后总是要比改革之前好的,否则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改革,而是胡来。因此,如果我们提“允许改革失败”,就是明显的逻辑不通,用这样的观点指导实践,恐怕就很容易与我们的改革初衷相背。
如果我们提倡“允许创新失败,不允许不创新”,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所谓“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或者说创造性地工作,这里面当然就难以避免失败或者失误。事实上,从当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大到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反腐败,小到个人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和谐,那一样离得开“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或者说创造性地工作”?
实际上,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矛盾,深层次的也好,表面的也罢,究其根源大都与我们工作的创新性不足有关,特别是官员们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素质与形势发展变化不相适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改革要求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做法”不多。这,恐怕是一个更加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个道理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反对。因此,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发展。只有创新,人类才能进步。我们要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取得成功,或者说实现改革的初衷,那么就首先得改造我们自己,这当然就包括任何一个官员甚至是伟人在内。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是不需要改造的,或者是一贯正确的,那么,由这样的人推动和领导的改革,其结局就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不是官员们的私货,人民才是改革的主人。这是决不能颠倒混淆的。在当前改革面临复杂情势和巨大挑战的情况下,没有谁是永远正确的。因此,官员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或者说讲错了话,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公开认个错然后及时纠正,天也塌不下来!这,恐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