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义就业(8)
听婵释禅
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本质最实用的“分配”方式,就是就业。但这种“就业”则必须是可以从中获得“收入”的就业,才叫就业。而人类这种可以从中获得“收入”的就业,不仅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意义”所在,而且还是使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得以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的“关键环节”。否则人类又何以能够生存与发展。而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调控市场经济,并进行合情合理合法“公平正义地分配”社会财富的全部意义也许正在于此,而所有社会矛盾的形成也绝大多数地根源于此。
目前人们所认定和理解的就业概念,还多是停留在“实体经济“领域意义上“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的狭义上的就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就业”概念来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和拓展,并以此来重新认识和理解“大分配和大消费”具有怎样的内涵和外延,并以此“新理念”来指导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对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的调控,尤其是对市场经济中“分配和消费”的有效合理并相对公平的调控。
在这里,听婵释禅给“广义的就业”下一个这样的定义:也即凡是在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收入”的岗位或是职业。这个“就业”概念不仅包括同民经济初次分配的“就业”范畴,而且还包括国民经济二次分配的“就业”范畴;不仅包括实体经济领域的就业范畴,而且还包括“食利经济”领域的“就业”范畴。也就是说,凡是能从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可以获得“收入”的“任何”岗位或是职业,都可称之为广义上的“就业”。当然,这种“就业”,在一定的历史经济条件下,还有个“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或是公平正义的问题。
从人类经济生活过程中更大的纵向视角上看,我们可以把“就业”分为三个最基本的阶段:一是靠家庭抚养和国家补助而获得生存与发展“收入”的虚拟“学生职业”阶段;二是靠体力、智力和资本等在实体经济或是食利经济中获得“收入”的实际职业阶段;三是靠家庭瞻养和养老保险等国家补助而获得生存与发展“收入”的虚拟退休养老“职业”阶段。
美国等发达社会市场经济国家,正是把人类的这种“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的生存与发展三个基本阶段的“实际或是虚拟的职业或是岗位”,都赋予给了或是靠自身或是靠国家补助的“职业收入”,才使得整个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得到更加有效稳定的保障和助推。也即对人从出生到14岁的“低幼学生职业”的各种国家补助,到“中高级学生职业”的国家免费入学及补助;从社会的广泛就业,到兜底的“失业保险”等的特殊职业或是岗位的“收入”表现形式;从退休获得养老保险“收入”的特殊职业表现形式,到整个社会对“没有”退休养老保险“收入”的无劳动能力群体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补助救助而使其获得“收入”的特殊职业表现形式。也即形成了人们从生到死的人人有收入,时时有收入、人人有消费能力的“大分配、大消费”模式和格局。
而这种“大分配、大消费”模式和格局,无疑也是保证这些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并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毛泽东曾经成功地尝试了这种“大分配、大消费”模式和格局,但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落后,特别是商品生产还处在“紧缩”状态,而使这种模式和格局受到挑战,他的某些接替者虽然抛弃了这种人类比较合理又可以使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进行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并符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经济规律”的追求目标。但历史可以肯定地证明,不管哪个国家,还是谁是执政者,只要他是怀着一颗想把国家搞好的心愿和理想而不是故意想把事情住坏处整,那么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这种不仅是毛泽东,而且是世界发达社会市场经济国家都在做的“大分配、大消费”的模式和格局上来,这只是或迟或晚的事罢了。否则你就无法推动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互动和合理演变,你这个国家就将永远因为有大批的穷人这个沉重的包袱,而像印度那样再难往上上一个新台阶。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及货币生产过剩和紧缩的危机,已经在为各国执政者进行着“反复提醒和警示”,并督促着人们反思自己以往的经济理念,并期待着经济思想理念的创新。当然,对于那些被所谓主义或是意识形态缠绕羁绊的固步自封并头脑僵化成一条筋的主,也只有经济危机,甚至是更大的波及社会的危机,才能被动地使他们猛醒并茅塞顿开,也即“吃亏长能长见识”的那类。否则,就不会有伟大的思想家缠中说禅从2002年到今天的反复告诫警示:“美国股市已铸就世纪大顶、不要做美元体系的炮灰和刹车片等等”连篇累牍的“惊世言”化为一缕清风的事了。
以上是人从生到死的“纵向论及就业”,下面再从“横向论及一下就业”。从横向就业的大视角上看,我们可以把“就业”领域划分为:实体商品生产领域的就业和食利经济领域就业两大方面。
一是实体商品生产经济领域的就业。这个经济领域的“就业”是比较好理解的,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二产业的就业。这也是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其经济管理调控理念可以接受的最主要、也是最全心全意依靠的就业渠道。但我们必须指出的是,随着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手段的日益进步,这第一、二产业对劳动力的排斥,或是对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的“摧毁”将会变得越来越残酷无情。
土地,不仅是中国8亿农民的的最基本的就业岗位或是职业,而且也是这个国家得以保持社会稳定安宁的最后屏障和8亿农民的最基本生存底线。那种打着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提高农民收入旗号的使土地重新集中的所谓“土地流转”,如果在你不能给那大多数离开土地的农民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或是就业岗位时,你还是不要“玩这个火”。农民可以忍受贫穷,但却不能忍受饥饿。想当年正是毛泽东给了农民以土地的承诺,才使农民跟他老人家付出了无数的牺牲的“干革命”,并进行了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壮举。而今天的土地流转集中,谁又可以承诺给那些离开土地的农民可以从中获得相对稳定收入的职业或是岗位呢?也许在经济的繁荣期能做到这点,但在大批的新型地主阶层在广大的农村云涌而现并挥金如土时,而经济又恰巧遇到了象今天这样的金融危机必将导致经济危机的时期,大批失业的“赤贫农民工”,你又将把他们置于何地呢?所以,农民的土地流转,不能象城市企业那么改革,因为少了任何一个或一些城市的工商企业都是无所谓的,人还是能够继续活下去的,而土地这种特殊商品,没有它人就会活不下的。因此,农民的土地流转,只能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而进行“自然而然”的流转,而不能有任何行政命令式的土地流转集中的操之过急,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到不这样做就没有饭吃的地步。同时,就是对于已经“流转集中的土地”,也要有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农民可以随时“赎回”的合同约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的愿望是好的,但“人人都有职业,人人都有收入、人人都必须时时有饭吃”的铁律是不能破坏的。当历史让人们做出“稳定与效率”的二者必择其一时,你会怎样选择?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科技手段对农业商品生产的武装,土地对农业劳动力的排斥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农业的发展、农民的致富、农村的繁荣等“三农”问题总是一个无法可以绕过去的难题。这无疑也是关系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大问题。
工业,做为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就业基地,已成为国家安置就业、增加国民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大依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科技手段对工业的武装,商品“生产”能力已今非昔比,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商品生产和产能已出现了很大的“过剩”。如果从国门封闭的角度看,那就是已经出现了“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了,但由于我国与众多国家开展了互通有无的贸易往来,因此,那商品生产过剩的占GDP的37%商品和产能的出口,就使这种危机被化于无形了。多年来,中央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周游列国,主要也是为了把这“过剩的商品和产能”怎样给贸易出去,以使国内的商品生产企业的机器能继续旋律下去,工人的就业岗位能延续下去,收入能稳定收入下去,国家税收能保持税收下去,市场经济的四个环节能循环和演变下去。但现代大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却是日益增强的,尽管随着一部分“职业的消失”,随之而来又会“再生”一部分新职业,比如网络的迅速发展,而随网络风起云涌的网络商店、网络游戏、网络服务业等等则又“再生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但现代大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却同样像农业一样的日益残酷无情。国际市场对中国这样一个世界大工厂“过剩商品和产能”的容纳能力还能有多大呢?而过多的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当遇到今天这样的金融危机必将导致的经济危机时,我们又有多大的自我消化和承受能力呢?这些显然是值得人们忧虑的大问题。很显然,中国有必要对自己的“狭义就业概念”进行认真的反思。
二是食利经济领域的“就业”。其实,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产业经济领域的就业。以前听婵释禅论及过“食利经济”,其实,这种靠“食息食利红利差价等”获得“收入”的职业或是岗位,不仅是最终实现商品价值的职业,而且也是可以从中获得“资本收入”的在西方发达的社会市场经济国家大行其道的繁荣昌盛的朝阳职业或是岗位。
商贸业等,做为最终实现商品价值的职业或是岗位群体,不仅是靠“差价或是劳务”来赚取和瓜分商品生产利润的职业,而且还是无论是内贸还是外贸等,大多要通过“一对一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讨价还价”等方式来最终实现商品价值的职业。而正是商贸业等的这种特有的本性,也就为社会的“广泛就业”拓宽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余地。听婵释禅曾在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看到,那所有临街甚至不临街的楼房都在一二楼开起了“门市”那种“广泛安置就业”的奇观,也感受到了商贸业等第三产业的巨大安置就业的能量。所以,无论是商贸业等领域如何的现代化地商业大楼高耸林立,还是如何的装修豪华奇美,其大多的“一对一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讨价还价”等的传统买卖方式却是难有大的改变的。利用商贸业等第三产业的这种职业特点,大力地发展高、中、低档的批发和零售商贸企业和个体商贸经营,广泛地安置就业也就成为了可能。只要规划布局得当合理,那种最低开业成本的一个三轮车可以保证和撑起一个家庭的收入和希望的“就业”等,是完全有理由去实现和做到的,并让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大慕虚荣的所谓的狗屁市容市貌见鬼去吧!当然,这里还需要提一句,那就是对商业的垄断,是坚决要给予打击的。比如有不少大型商业企业把一个地区的所有大型商业企业全部兼并后,就进行垄断经营,在普通店里几十块钱的商品,在它那里就是几百几千。为就业计,这是必须需要限制并给予打击的。
银行和证券市场等“食利经济”领域,是将来实现“广泛就业”越来越大的就业领域。这也是西方发达的社会市场经济国家保证就业的最重要领域。一个拥有几千万银行储蓄或是金融资产的人或是家庭,其靠“利息红利价差等”收入这样的特殊“职业”是完全可以生活的花天酒地的。而一个拥有几套房的房主同样可以通过房租“收入”这个特殊的“职业”生活的有滋有味的。至于在证券市场上游刃有余的炒家更是完全可以靠股票、基金、债券等证券市场的“差价和红利等”活得相当穷奢极欲了,等等。这些不管是意识形态如何地斥之为剥削也好,还是痛骂为不劳而获也罢,承认也可,不认可也罢,其都是当下的客观存在,其都在解决着大量的就业,其都在痛痛快快地大吃大嚼着“食利经济”的硕果。而且随着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这个“食利者阶层”还会不断地增大,其安置就业的能量更会不断地增强。也就是说这种不劳动就是最好的劳动的“职业”,将为第一、二产业排挤下来的劳动力找到这种新型的特殊性职业。如果你不想用“剥夺”的手段来对付他们的话,那么你就得在“认可”的的基础上运用好你的“税收杠杆”来强有力地调节这种贫富收入两极分化了。更确切地讲,,就是目前商品“生产”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并且生产的商品也已经过剩了,已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了,对外国商品和产能的输出也是终有个极限的,当全世界各国都存在了商品过剩的危机时,你的商品和产能还住哪去贸易呢?所以,科技的大发展,已使世界各国不需要那么多商品生产者了,但那“过剩的人”却总是要有相应的“职业或是岗位”并从中获得收入去活下去的,那么就只能让“社会”再创造出这诸多的五花八门的“新职业或是新岗位”了。
当然,人们也必须正视我们这个“私欲横流、利益决定屁股、屁股决定脑袋”的浑顿时代。正当目前就业形势异常紧张的时期,一股65岁退休的“阴风”不知从哪个方面放出来了,当然这是符合有决定权和有话语权的统治利益集团和精英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的。这事还说不定就真象“年薪制”那样经过其不断的“聒噪”而被合法化呢!什么宝贵财富呀,什么老保资金不足呀,其实地球少了谁不是会照样转下去,而且还很可能会转的更有人性呢!至于老保资金不足那更是天大的笑话,没看到中央政府只是拿出了千亿的扩大内需的“引蛋”,地方政府就忽啦一下子群情激昂地整出快二十万亿的大手笔了吗!问题的关键是里头有没有更吸引人的利益在里面,才决定了这事愿不愿意去做的问题。
总之,我们不能再用以往那“狭义就业”的眼光去看待就业了,更不能把眼光只落在商品“生产”领域了,我们要开阔眼界,用“广义就业”的眼光去审视就业,去扩大、容纳和开拓新的就业领域。而当我们沿着老旧的经济理念的惯性和“狭义就业”的眼光去起动当前的扩大内需的建飞机场、修铁路、上大项目等的扩大商品“生产“和改善“交换”环境时,并以此期待能因此稳定就业并增加就业时,我们感觉没感觉到许多工作是多么的“无的放矢”啊!当你看到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容量下的“大生产和大交换”的过剩供给有余与“小分配和小消费”的严重需求不足之间是何等的不协调不匹配时,看来那整天喊的“科学发展观”是真的就饭吃了。而所有的这些似有些“没有多大意义”并且也不是“当务之急”的努力,但愿不是因为那可以从中获得收益的“寻租”在起着决定的推动作用吧。如果不是那样的话,这若干扩大内需的举措却又如何的那样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呢!2008.11.25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