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还有淳朴的方言情怀,这几年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中国文化热;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特别又是北京,上海最热;北京,上海很多大学的留学生语言中心开办起“北京,上海话文化学习班”,满屋子的金发碧眼还有黑皮肤在说“侬好”“狭狭侬”,就算我不是上海人也不是北京人,但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真是有点自豪感。
市中区最繁华的地段的酒吧,名贵的俱乐部,在中国人吃饭喝酒最多的地方,经常有外国乐队演唱,掀起高潮的歌曲不在是他们乐队的成名作,而是他们用稀奇古怪的上海口音唱的一些上海老歌。不过有些外国人的上海话还真叫地道。我曾经在上海城隍庙那里碰见过一个年轻的外国女孩子就是用上海话和当地的摊主讨价还价,连本地的上海人在激烈的杀价中都侃不过她。北京也是,我在天安门的金水桥上居然被俩个小外国朋友用很地道的京味话对话,着实吓了我一大跳;当老外们把上海的“侬好”,北京的“干嘛了”东北的“唠嗑”说得越来越地道的时候。中国的小孩子们却开始不在熟悉自己土生土长环境的语言,原因很简单,现在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推广普通话运动已经成功地实践了小平同志改革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思想。特别是上海的高级移民越来越多,这些孩子都以一口优越标准的普通话,的确也成功地传销了我们的国语。自然,要让全民说一种标准语言,那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口口相传的一些地方名谣,古老的精神故事传说终于也要失传了。
每个人的小时候,都会有过和同学呀,老师用本地的土语土话吵闹得课堂翻天。。。还会唱一些外地人无法知晓的方言歌曲,这样的时代也怕也许要永远的消失了。还有512艰难的岁月里,举国上几乎都在用半生不熟的四川话大喊:四川加油,中国加油,四川雄起。。。等等;我们用非常通俗的方言表达自己的情怀不仅仅只因为怀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细细追究一下各地的地方方言的文化意味,文化底蕴,文化价值,也还是可以挖掘出自己的旅游资源和经济效益的,方言毕竟陪伴我们生活了几千年,我们的政府难道就不应该学学很多先进的经验,一边推广普通话,一边也搞地方方言建设,保留自己的文明历史,难道连这点说话的权利都要被阉割掉吗?
现在从庸俗的央视到各地的电视节目真的没什么地方特色了。很多故事精彩的电影,电视剧都是清一色的普通话,清一色的语气;普通话中国人都能看懂听懂,但是原来的一些更加精彩的语言华彩乐章就没有了,被彻底的消灭了。从前电影里,毛泽东,将介石这样的领袖人物是说方言的,小时候我们很喜欢他们在上面的口音,也曾经学他们。但现在呢?毛泽东,将介石,朱德,周恩来等等开始清一色的普通话,历史人物的“真”都被一个个篡改的面目全非。
改革本来很成功的,再深入几年我们都不需要方言了,不需要地方特色,不需要了。到时候,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已经被改造得整整齐齐,出门清一色,进屋还是清一色,办事也是清一色。连早上喝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干什么都一样。还都坐在屋子里,一起看同样的电视,同样的音量,还得同样时间睡觉,上床后做同一样梦,梦里还得都同一样说我们都能知道的标准普通话,这就是我们独特的特色。
=========================
毛泽东思想的文章:这里是纯净之地,神圣之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