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连贯的思想零碎
连日来的雷雨,让经常干渴的京城沉浸在一片潮湿之中。天始终是阴沉沉的,出门不带雨具是会挨淋的。雨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在许多立交桥上,便可以欣赏到江南才有的河流交叉的美景,只是飘在水里的不是叶叶轻舟,却是那些倒霉的汽车陷在那里熄了火,留个车顶子在外面。于是,让人感叹京城毕竟还不是江南。在这样的时节里,尽管还有思想,但被突如其来的雨一冲,便都做零碎散了。还没有散尽的,便收拾起来,哩哩啦啦地辑在这里,权作充数的文章,可以片刻蒙蔽自己慵懒的心灵。
《刻薄的现代人》 现代人,谁也看不起;我是现代人,我谁也看不起。现代人,渴望别人看得起自己;我是现代人,我也渴望别人看得起自己。谁也看不起的人,又渴望“谁也看不起”的别人看得起自己。同样的句式可以有:时刻准备欺骗人的人,又渴望能从“时刻准备欺骗人”的别人那里得到诚实;老是以刻薄对待人的人,又渴望能从“老是以刻薄对待人”的别人那里得到尊重;等等等等。句子虽然十分拗口,但矛盾的症结却是系得死死的。大家都想别人能给自己莲花,自己却出了污泥染得浑身黑,那么莲花也只能出现在自己的想象当中罢。
《卤煮与XO》 幸福作为一种心理体验过程,不因穷人的卤煮与富人的XO而有区别。痛苦也一样。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幸福或者痛苦的原因不一样,但幸福与痛苦投放在个体内心的体验是一样的。所以,穷人和富人都有自己的欢乐与痛苦。但这样的话倘若被穷人说,常被误认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如果被富人说,又常被误认为是得了便宜还卖乖,或者是一种什么都有了之后的彻悟。立场不一,于是简单的事情便复杂。
《真相只有一个》 西南边陲的小城有上万群众因为一个小女孩不明的死而聚集请愿,“少数不法分子”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了公安局和政府,但事态已“逐渐平息”。看“权威部门”的新闻,总是让人有一种心生太平的和谐,事情虽大,但在他们看来起因只不过是一个小女孩的死,而闹事的群众无一不是被“少数不法分子”鼓动的,是“不明真相的”。打砸公共财物实属“不法”,但那些披着警服和官府的所作所为就确认是“法”的么?如果他们“不法”在先,那么,所谓的少数的“不法”虽不能算是“正当防卫”,但至少是一种被强烈扭压的民意的体现。如果说一切都要靠法律来解决,那么前提是这些执法者首先是知法守法按照法律办事的,如果执法者的所作所为不合法律,不合程序,不合民意,那么老百姓的失望不仅仅是对执法者,更是对法律本身。如果对“法”都失望了,这些所谓的请愿与围攻,相反倒有了些朴素的“法”的意识。因为,“官逼民反”,向来是被早期的共产党理论验证并且坚持实践的。
另外,如果硬说说群众“不明真相”,那么我们的执法者和行政领导们为什么就不能及时给群众一个客观的“真相”呢?其实,不是群众不明真相罢,如果硬要说“不明”,也是一些的千里之外的慵懒者不明,因为在一些这些“无意于”民情纷乱的愚昧者来说,一个小女孩的死实在抵不上眼前的奥运大局那么重要,也实在抵不上几近崩盘的股市那么刺激,更也抵不上这多难之后的“疲惫的宁静”。对于只有一个的真相来说,现在的情况是群众有群众的“真相”,当政者有当政者的“真相”。当政者因为某种不可知的目的要用自己的真相掩盖群众所知的“真相”,自然就会出问题。至今,官方的消息里都是党政要员在那里自说自话,死者亲属的言论还没有出现过一条。或者他们都死了吧,亦或被人堵住了嘴巴。但不管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藏污纳垢的肮脏缝隙总也逃不过这青天白日下公理的风吹日晒。
《“为所欲为”的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是现在国家奉行的素质教育的一张王牌。在当下许多教育官员和时尚的专家那里,没有个性教育的教育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他们能真正吃透个性教育含义的又有几人呢?我很不才,但在我看来,所谓的个性教育,无疑是对过去划一性教育的一种否定,是对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育的一种推翻。但推翻之后呢?目的无非是让孩子把本就潜藏在内心的良好个性发挥出来,取得与以往模式下非同凡响的成绩。但无论个性多么张扬,也不要忘了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组织之中,我们个性发挥的程度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脱社会组织的基本稳定规则——道德和法律。于是一切明了:个性的教育归根到底要我们发挥潜藏的“良好个性”,使自己创造的某种个性成果能为社会、为人们呈现一种有益的审美体验,而不是那种怪异的、反社会的、形式上的个性张扬。
说实话,这样的经倒是好经,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和尚总也不是好和尚。于是,个性教育到了现实当中,就变成了所谓的“为所欲为”的教育:孩子想干什么就鼓励他干什么,孩子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且还美其名曰这是从激发孩子的潜能出发,是一种彻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于是乎,全国跟风一般,最后教育出来的孩子个顶个地性情乖张,言语冲动,不会顾及别人。强奸杀人烧网吧的少年可能便是这种个性教育的“丰硕果实”,如果说这样的例子太过极端,那么那些想方设法置父母于死地的娃们,那些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少管所人满为患的娃们,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完全融入社会的娃们,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痛苦心灵或许是这种被扭曲了的个性教育后果的某种写照。
不同凡响的骂人方法或许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但决不是身处社会当中的我们所需要的一种“个性”。我们刚刚抛掉了“伪道学”,口口声声喊起“个性教育”,但如果少了做人的“共性”基础,打孩子出生便一门心思培养他的“个性”,那么,这种所谓的个性教育,也只是一种对社会有害无益的虚假教育,一种彻头彻尾的“伪个性”罢。
搞教育的与种大棚菜的
国是未平,连日来的纷乱家事又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与迷茫。我向来就对“多子多福”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城市里不敢说,在农村确实是见惯了多子家庭的蚌利之争:兄弟姊妹间因为蜗牛角上的一点利益最后闹得反目的有,闹得家庭残解的有,闹得血光四溅的也有。多子,多纷乱,或许也是千百年来家庭变故的一种固定模式罢。如果也有和谐的,那肯定是当父母的家教做得好,或者,竟是子女们有本事,天各一方各自飞翔,谁也跟谁沾不上边的。倘不如此,便要闹,于是,子女们年幼时本来还算和谐的家庭便有了隔阂与猜疑。闹起来虽各家有各家的乱象,但究其原因,不过是老司马的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陌路人走在一起如此,一个子宫出来的兄弟姊妹长大了也不过如此。
想到家教,便不可猝止。我不知道在举国盲目上下求索的今天,还有多少为人父母者在对自己的子女做着所谓“传统”的家教。或许,随着越来越多所谓的“知性”年轻人当了父母,他们因为感觉过去的“家教”太过“传统”而忙不迭地丢掉也未可知,因为“传统”二字在当下许多人的眼中跟“落后”是完全对等的。于是,孩子出生未久,我们不是言传身教地让他感悟怎样做人,不是教他《弟子规》,而是买来许多所谓的“智力宝典”:0岁方案的数学,3岁方案的英语等等,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家长们认为只有思维与智力超前,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永远领先,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于是整个社会好像也受了感染,各种各样的个人与机构顺势而出,与其说为家长们急切的心情服务,毋宁说是瞄准了家长的心理从而也瞄准了家长们为了孩子不顾一切的钱包。于是便一切超前罢:孩子上幼儿园时,为了能让他上一个好小学就开始教小学的知识,在小学里就开始教中学的知识,在中学就开始教大学的知识,到了大学一切轻松,不学习了!等到从大学里出来,面对纷杂的人际关系,他们才迫不得已地重新开始学习本应该是上幼儿园前就该学习的重要一科:做人。但此时再学习做人的效果,就算好,也不知道要碰到鼻子流多少血才行。
可见,超前并不一定完全就是好事情。自有人类以来多少万年,盲目的不顾一切的超前,常常带来的是万劫不复的灾难。俗语有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什么季节有什么,或许是天造万物的不变和谐罢。历史上也曾有强迫牡丹反季节开放的传说,但那毕竟是传说而已。
忽然就想到故乡遍地的大棚菜,想想与这眼前的教育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教育的氛围是大家公认的浮躁,目的是功利性的;大棚里也是不分白天黑夜的燥热,目的也是为了多产蔬菜多挣钱。
二、教育的浮躁根源于人为的强制,到现在为止,人们却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的能力,形势简直到了欲罢不能的程度;大棚菜的大棚塑料也是人们主动罩上的,利用它强制棚内升温,从而起到让蔬菜强制生长的目的,如果在这个时候,突然撤掉大棚塑料,那么里面的蔬菜必定顷刻间死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大棚塑料一旦罩上,也是“欲罢不能”。
三、利用超前模式教育的小孩子个个“鲜亮水灵”:学艺术的,学奥数的,学英语的,学竞技体育的等等等等。家长把孩子往人前一领,自豪地说俺们家孩子会什么会什么,孩子也不含糊,弹的算的说的干的,还真有那么回事。学了这么多,但还真没有家长说俺家孩子小的时候没学那么多,就学做人了。于是才会有大学之后才开始学做人的本末倒置。说白了,开始学做人之前的孩子可以算是没有“人味”的罢。没有“人味”的人尽管“鲜亮水灵”,但社会终究是“消化不良”。大棚菜大致也是如此,大棚罩出来的蔬菜水果,比那些在土地上自然成长的鲜亮水灵多了,个大,好看;但就是没有菜味。反季节蔬菜吃多了,只能是强迫我们降低自己的口味,或者竟要牺牲掉自己唯一的肠胃了。
由此看来,这搞教育的与种大棚菜的竟然是互为师尊了。撂下这样的笑话不提,单想教育和大棚菜,我感觉无论是超前的畸形教育,还是我们“发明”的大棚菜,最后反受其害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用尽了自己的聪明,到了最后紧要关头,却没有一丝残留的聪明可以拯救我们自己。
如果首先有了一个做人的根基,超前的教育也并不会有什么太过恶劣的后果,只是“超前”不是适合所有的孩子而已。人应该遵循人的规律来发展,万物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来成长,那么人就会有人味,菜就会有菜味,水果便也才会有水果的甜香。倘若不然,就会像大棚菜一样,大棚一撤,遇到自然的空气和阳光,蔬菜却会顷刻间“见光而死”了。看来,人理与物理的相通与默契,在这共生的天地间,竟然是有亘古不变的真理了。
凤凰窝飞出了秃毛鸡——也算谈教育
我的许多同学在大学毕业后都战斗在教育战线上。“战线”跟“教育”的搭配,不是我的发明,但具体始于何时,却是不得而知,但大约跟新中国的成立有关吧;因为,在许多建国前的书籍里,恕我学浅,还真没有发现过这个搭配。既然是战线,所以我用“战斗”一词,还算不失贴切。这么多在教育战线战斗的同学,又大多在一线教课,每次来电谈起,总是唏嘘不已,大致是谁谁累得腰椎间盘突出了,谁谁耳朵失聪了,谁谁肾病渐染等等。唯一一个不但发福,而且白白净净地发福的,却是在管理教育的上级单位。
可见,战斗,仅仅是教师们的战斗罢;战斗惨烈到何种地步,也只有一线的教师能知道。那些管教育的,大约总是司令官,需要人端茶倒水伺候着的。管教育的不懂教育,懂教育的被不懂教育的管着,或者有些懂教育的侥幸当上了管理者,但又被混乱的教育体系束缚者,这,大约就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怪圈。
我谋生的单位也算与教育有牵连。对于当前的教育,我只能说是“无话可说”。几年来,教育改了又改,但越改越不尽如人意。这样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看一些古典的东西,不敢自称是研究国学,但还算是能在“故纸堆”里沉下心来。古典当中,又从蒙学、做人之类的典籍看起。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会笑了:已经年华半逝,还看蒙学,才学做人,真真是令人笑掉大牙。但当我看完《弟子规》后就想问:这些基本的道义,这些曾经在旧中国每一个家庭当中都能或有言、或无言地教导着每一个孩童的经义,我们当今的成年人又能做到多少呢?我们又有多少父母从小就先教孩子学“做人”呢?做人,实在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楚的,那就单从读书开始谈起罢。《弟子规》里谈读书是这么说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里说的是孩子的读书法,不是成人的,所以多心的人不用告诉我几本书一块翻的好处。就算是现在能同时看几本书,那大致也是因为小的时候读书习惯良好,确实是先把几本书(当然不是小学课本)读通了,在自己的心中已经形成了大致成形的思维框架,现在再同时“参省”几本书,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思维框架做进一步的丰富了罢,所以才感到同时看几本书的好处。正像朋友形容的,小的时候读通几本书,形成的思维主见好比是鱼的主骨,过后再翻阅其他,所得到的,不过是在促使这条主骨发育更加健壮的基础上又长出的许多刺;鱼有百种,大鱼自然主骨粗大,刺也多;小鱼自然主骨细短,刺大致也稀。阅读带给人层次的不同跟鱼的大小大致有共通之处罢,而这差异的根子大致是主骨与刺形成的区别而已。所以说,小的时候就“博而不精”,思维的主骨没有发育良好,想多长些刺也难。在这种状况下,不光是看一本书,就算看几本书也是不能对自己有什么真正的功用;仅仅是翻翻而已,翻过之后,该怎么思考还是怎么思考,该怎么做事还是怎么做事,该怎么咬人还是怎么咬人。但可怜的是,现在的基础学校教育正是在张扬学生的个性上无所不用其极,让幼小学生就开始盲目地“博学多识”,不管明白不明白,知道得越多越好,脑子里灌的越满越好,这样下来,没有先静心读通、哪怕是背诵一两本真正意义上的书,没有学会做人做事读书的基本要义,就盲目地“博学”,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后劲不足,长大后谈创新也难。正如没有丰厚粪土培根的牡丹,必不能开出卓妍妖娆的花。人理,事理与物理大致相通罢。
忽然想到净空法师讲他师从李炳南先生的事情。李炳南教学之初就给净空定下几条规则,大致是蔽其视听,一心按照自己制定的内容精读。净空说等自己按照老师的规定读通一本书后,再参省其他的就发现一切都通了。我又忽然想到一句古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真的是用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了吗?如果是,那么该用前半部还是后半部?还是从某某页到某某页的半部?如果这样理解,真是愚鲁到一定程度了罢。现在想想,这句话不过是说静下心来把半部《论语》读精读通之后,不光这一部书就全通了,就算是其他经世济人的道理也全通了罢。从这句话上一方面可以看出《论语》之精绝,一方面又说明读书的基本态度:最初一定要抱定一个“通”字,这个“通”不是说读完没有不认识的字就为止,而是要掌握要义,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有万事“通达”之意。
前一段时间还看到陈大慧采访净空法师的节目,其中关于文化和教育一块,标题是“中华民族到了认祖归宗的时候”。我想,传统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陈腐的吧,关键是看现在的人怎么用它。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几十年来主动抛弃的菁华实在太多。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多年,我们口口声声喊着对传统文化要“扬弃”,但真正做起来却是“弃”的多,“扬”的少之又少。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么多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教会我们的价值观尤其是文化观基本上是错误的罢,反正我是看不到多少正确的例子在。当我们看不懂时,我们就认为是糟粕,是腐朽的,就扔掉就打倒;从没有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甚至从没有人反问一下:这些经义既然大多是该抛弃的糟粕,为什么能流传了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难道我们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等人文社科领域真的比古人强出许多么?
现在每每在灯下研读那些“故纸堆”,总能从中找到与当下契合的精神,从而我也为那些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洞察古今未来的哲人们感到委屈。但委屈又如何呢?
有时真的迫切希望自己能碰到一位真正的国学老师,给我一些更高层次的指点。但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朋友说可以去北大找,那里毕竟人文丰厚。但现在的北大又有些什么呢?主动露裙底的三流主持人都可以到北大登台了,北大实在是包容得可以了。但如此包容的它现在竟然没有几位真正淡泊名利、经世济人的大师,尽管有好些出名的,但立刻豢养了许多捧场的随从,从而使其做学问的心也浮躁甚至狂妄起来。假学者不少,真学者少;专家不少,但不糊弄人的专家少之又少。这样的地方,找到一个好老师,也难。
其实,何止一个北大,现在全国的学校莫不是跟风一般地扩地建楼,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造得跟金凤凰窝似的;但是,如果我们忘了教育的本义,忘了我们传统的根基,如果我们以埋葬传统的根基为自我个性张扬的标志,那么,再好的凤凰窝,飞出的可能也只是秃毛鸡。
杨氏之死与“和谐”的悖论
离新历的年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掺杂了天灾与人祸的2008年终于像撒旦的使者,在未知的光明的逼迫下渐渐消逝在天边。不知道多少人的心底会慢慢地舒缓,但疑惑始终是在的罢,那就是为什么人间生灵偏爱的吉祥数字,现在连魔鬼也喜欢起来,这实在是对人类弱智图腾的一种莫大的反讽。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语来面对就要过去的2008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埋葬”。埋葬2008,或许是我无法回避苦难的病态的希望,但如果还有人应和,那么我倒是宁愿固执地病态下去。执政者或者会拿出奥运这块鲜亮的遮羞布来展示这一年的吉祥,但遗憾的是,这块经过七年时间打造的国际遮羞布尽管鲜亮,除了某些阶层的洋主子喜欢,我们这些老百姓确实是不需要的;七年的舆论聒噪,半年的文化管制,两个月的交通限行,以及延伸开来的各种所谓的“和谐”措施,实在让我感到疲惫。并且离奥运结束也还不过两月有余,现在已经听不到谁再提起了,而包括风雪、地震、祸乱在内的各种苦难却不时搅乱人的心绪。可见遮羞布与民生比起来,实在是不值得一提。
早晨看到沪上刺警案的主犯杨佳被最高院核准死刑的消息,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但我不能过多地提及他的名字,因为在“和谐”的网络下,一切不利于“和谐”的字词都是会被屏蔽掉的。但我又不能像网络上流行的那样把“政府”缩写为ZF,把“警察”缩写为JC,把杨佳缩写为YJ,因为对于一个就要消逝的人来讲,YJ的缩写没有任何意义。其实,把某些词组用开头的字母缩写,也算是国人在“和谐”环境要求下极为聪明的创新,但稍有不慎,即会让我等愚昧者产生偏误,比如如果把“政府办公室”缩写为ZFBGS,我就想不出这到底是“政府办公室”还是“杂粪伴狗屎”,如果把“中国警察”缩写为ZGJC,我也想不出这是“中国警察”还是“猪狗鸡豺”。汉字,与拼音,实在是太丰富了。
但,我还是自作主张地把他改称为杨氏罢,这总归是安全曲途下的一种不失尊严。
杨氏必死,这早已经是痴愚者都能想到的结果。民众的预感总是相当的准确,但在眼下的中国总会有许多繁琐的的程序,执行程序的人又总是一厢情愿地认定民众在事情明晓之前总是愚痴。正像党开十几大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谁当国家主席、谁当总理、谁又是政治局的常委的结论,民间都是一明百了,但代表们还是一脸严肃地云集北京,像模像样地举手或者按钮,最后十分民主与和谐地选出民众早已经知道的结果。套用某位总是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你是觉得可笑呢,可笑呢,还是可笑呢?
但,杨氏之死确实并非可笑罢,几个警察的鲜血与生命,一个青年的青春与灵魂,在到处都在宣扬“双赢”的社会里确实又是一件双方皆输的事情。前些日子,还有支持杨氏和支持警察的两派之争,但现在看来,无论支持哪一方,对于力求和谐的盛世来说都是一种南辕北辙的悖论。自从事件发生后,我总是在想,倘若杨氏当时不会那么冲动(警方的说法,杨氏是经过缜密预谋的,但,越是缜密的预谋越是说明他遭受“委屈”后的冲动之甚),倘若警察盘查时的态度好一些,倘若警察们的身手都还配得上警察的称号,倘若......但,一切只能是假设。世间最公平的就是时间,但最残酷的也正是时间,它给我们生者的都是一样的多寡,又不给我们一丝一毫假设追悔的机会。
还好,我们还会反思。反思或许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最有价值的思考方式。晚上看新闻,播报员毫无表情的几句话让我知道杨氏已经于今天上午离开这个世界了。这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正义战胜邪恶,因为无论是杨氏,还是死掉的警察们,都无法用正义与邪恶来做标签。一个社会青年闯入警察局杀死数位警察,当然罪大当死,但说实话,这样的事与那些发生在警察局里的浑身伤痕的“嫌犯”莫名死亡事件相比,实在又算是个个案。当年,一位佘氏青年的死最终使全国的收容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杨氏的死呢?能否让尚不够文明的盘查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呢?能否让全国人民的安全依靠——中国警察们反思自己的工作作风呢?我想,中国的警察并不真的是“猪狗鸡豺”罢,他们从纳税人那里拿到的并不是不多(别的地方不说,北京的警察在奥运之后不光有丰厚的报酬,而且还轮班到外地休养,普通的民众与大街上的安保志愿者哪里有这样的待遇?),民众的埋怨与希望他们也并不是不知道,倘若一门心思地这样下去,警察局里或许会不断地唱响《血染的风采》,而最可怕的是,让他们唱响《血染的风采》的并不是反社会的匪徒,而是身边那些可亲可爱的普通百姓。还是套用某位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到那时,你是觉得可悲呢,可悲呢,还是可悲呢?但尽管如此,杨氏事件发生后,从各地传来的关于警察的消息看,实在让人看不到蔚蓝的希望。不改变作风,不会反思的警察最终真的会蜕化为“猪狗鸡豺”。其实,不光是警察,一切公仆们莫不如是。
夜深如墨,渐渐听不到一丝人的气息。外面风声渐进,心底有一种抽搐的寒意。我在铁屋一样的黑暗里点上一支烟,看着明灭的微光,权且作为一种温暖的幻想。太阳,会在几个小时后升起,明天,是否就会有光明?
我等着看。
2008-11-26夜
散步者的瞎想之长短句系列
001、知识的多寡与应不应该被教育,在良心层面是一个不搭界的伪命题。
002、排泄并不完全意味着垃圾,人的生命便是男人和女人共同排泄后的一种创造。但,谁又保证人的生命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不是垃圾呢?
003、所谓误会,就是一个脑子不够用来想明白两个脑子及以上的事件逻辑,其情感根源在于信任的缺失。
004、马克思说:“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与人性是不相容的。兽性的关系只能靠兽性来维持。”其实,不光专制,一切人事莫不如此。兽性的关系要靠兽性来维持,人性的关系要靠人性来维持,妓女与嫖客要靠淫荡来维持,买和卖要靠彼此的利益需求来维持,纯真爱情要靠情意与信任来维持,和谐的关系要以良心的不失来维持,诸如此类,不一而具。总结的一句话就是:属性决定关系,关系反映属性。
005、我不否认共产党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共产党自始就标榜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的引导。但在眼下,对于共产党员的素质与信仰我颇有怀疑,作为本应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有多少党员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如果说读全集算是一种迂腐,那么读上一两页也算吧,或者是其他相关的党的著作,但对于这样的数字我也是不敢奢望。如果有一天每一个党员只有在入党时听说过马克思这个名字,而从不了解马克思的著作或思想,那么共产党不应该再标榜自己是无产阶级的党,而应该是无信仰阶级的党了。但,党的领导者最需要此等党员,因为,无信仰的人最容易愚忠。
006、启蒙的孩子不学做人,当和尚的不念佛经,共产党员不读党的著作,这便是我们的现状。唯有商人还算没有失去本分,甚至有很大长进:那便是挖空心思、抛掉良心地去追求金钱和一切商业利益。
007、科学的发展观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为前提。对历史分析的片面必然导致未来发展的片面。
008、丧失记忆的根源在于生理因素,丧失道德的根源在于情感因素,丧失思考的根源在于社会因素。
009、马克思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被我们利用的一个幌子。
010、在这次金融风暴中,但就油价来说,国外的因市而降与国内的顽固坚挺彰显了我们曾经引以自豪的体制的落后,这种特色的体制在某种情况下或许是一种保障,但前提是牺牲了民众的集体利益。同时,这次全球化的金融风暴也混淆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理论界限。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人们对五段阶级论的重新思考。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