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投入四万亿,仔细一看,大多是投在道路、交通等基础性建设上,只为确保GDP有一个理想的增长幅度,与民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最近,政府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部署中,所说首要考虑的就是民生问题,但是仔细一看,其实离民生之急需很远。
中新网12月5日电,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新增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里,有超过一半的投资是投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保障民生、农村和公路等领域,并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这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关注民生领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还强调,要切实做好关乎民生的每项工作,保证有关投资项目带动消费、激发潜在需求、拉动内需的作用。
显然,政府对内需的理解与百姓对内需的认识有很大有不同。尽管政府这一回要把1000亿投在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领域,并希望因此能“带动消费、激发潜在需求、拉动内需”。然而,在百姓眼里,这些设施要发挥作用有点“远水”与“近火”的问题需要处理,即使就近在眼前了,也还有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需要解决,百姓手中究竟有多少钱来尽情享受这些惠民举措。在住房、看病、就学、就业、结婚的重重压力下,百姓的钱一手,就会好比一根跌下大海,一下子就会无影无踪。更何况,金融危机之下,许多企业生产经营低迷,员工收入普遍下降,对于今后几年收入的期望值普遍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敢放手消费。百姓消费能力欠缺、消费欲望下降,这内需的“二驾马车”缺了“消费”,只有“投资”,“马车”能奔跑起来吗?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评价当前这场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教训有两条:一是“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创造一个更大的问题”。二是“要关注金融创新的隐患”。同理,当前“跛脚” 拉动内需举措,解决了一个GDP“维稳”问题,极度虚弱的消费问题是否会成为致命隐患,是否会在不远的将来告诉我们,当前的一些举措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益”的呢?这正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
百姓的内需首要问题,首先要手中有足够的钱,从解决基本生存需求起,到满足享受型需求,再到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问题是现在大多数人还处在“基本生存需求”,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现在不少企业都在向员工宣传“过紧日子”,企业发不出更多钱这样做很正常。但是百姓普遍准备“过紧日子”与国家急需刺激消费渡难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矛盾呵?这也许是一些诸如“把四万亿投入股市”,或“国家派发红包”之类想法的论据。但是,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吗?
2008年12月5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