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有没有本轮经济危机的出现,依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者低收入、产品低附加值来维持生存与发展的中国企业都到了升级换代、行业洗牌、浴火重生的时候。经过几十年积累、修炼、发展,中国经济这条大鲤鱼,不是为了给国际资本打一辈子工,而是为了今天跳过龙门。别人说话,我们干活,别人拿钱,我们出力的模式不能再延续下去了。任何转型都会有阵痛,我们今天亦然。我们要做好准备迎接这一阵痛,阵痛过后,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脱胎换骨了。
然而对于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躁动在母腹中的胎儿,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好临盆的准备工作。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新的工人、新的管理人员、新的营销策划人员以及新的老板。我们需要真正的理论型专家,更需要高素质的工人。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及高素质的营销策划人员与高素质的老板,则需要在高素质的工人中产生。高素质的工人是培养其他高素质企业人员的基础。高素质工人的培养需要教育与实践,而实践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当前的教育体系是以培养理论型专家为指向的,虽然我们目前并没有把所有的本科生都培养成专家,即便这样我们的专家也已经够多,我只是说有了专家头衔的专家,并不是指真正的专家。站在理论与实践前沿的专家应当与工作在一线的直接工,成一定的比例,有一定数量的人做理论,有一定比例的人去实践,实践效果及时反馈,反过来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合适的比例是经济、科技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今天,我们的专家们居庙堂之高发宏论,工人们处江湖之远埋头干,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专家们不知道工人们在干什么,工人们不知道专家在讲什么,这个模式不能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除了按原来的途径培养专家之外,还得学会通过职业教育、一线工人的持续教育与在技术上有突出贡献的蓝领工人的奖励等刺激手段,在工人中培养专家,并且不间断地在工人中培养实用型专家,或者把大发宏论的专家推到实践一线上去,才能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当然最可靠的办法还是从工人中培养专家。
一个企业招收人员,如果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与高职生,企业一般会选前三者,而不是后者。企业明显瞧不起高职生,也瞧不起职业教育。其实瞧不起职业教育的不只是企业,还有社会。我们的“大学”本位思想太浓重了。参加高考的学生是选择高职还是本科,不是根据兴趣来的,而是根据分数来的,能上本科的不会选择高职,这也表现了职业教育的尴尬。我们把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了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上,对职业教育投入明显不足。然而没有良好职业教育支撑的经济既不能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足够的财力,也不能为其提供实践基础。职业教育是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实现沟通的桥梁,生产实践方面产生了专家可以通过这个桥梁传送到科学理论领域去,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需要通过这个桥梁传送到生产实践中来,这个桥梁的宽度与牢固程度,决定了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结合程度。当今职业教育之弱,不仅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轻视、物质资源投入不足,还体现在师资投入不足及高职学生自身的自卑感。
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型,必须有坚强的高素质工人队伍做支撑,这就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高职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前就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熟练工人或是接近于熟练工人的水平。笔者认为,强化职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高职生维持在高于大学本科生一定比例的规模,而不是现在的本科生高于高职生。国家可以压缩本科生招生比例,扩大高职生招生比例,来实现这一目标。培养高职生的学校的设备、条件应当充足,应当设立这类学校专用的小型工厂,目的不是形成规模,不是赚钱,只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学校的师资也不一定要什么高学历,完全可以是初中毕业等,只要是在某一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即可。高职学校科研不应只强调论文,应当组织实践型的科研小组,注重对技术方面改进、创新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以商品化,对有突出贡献的,成果商品化后按一定比例给予其分成。允许高职学校赚钱,但不能通过招收学生,不能通过自办工厂,而是通过研发新技术。
其次,注重对在职工人的继续教育。估计大家都有体会,上学时学东西总感觉枯燥无味,无甚用处,但工作以后,才知道哪些东西应该学,应该花大力气学。工作时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学习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既可以组织工人按预期计划进行定期的技术学习,也可以给工人留下必要的时间以便其自己决定去哪里学习。磨刀不误砍柴,而且要砍柴砍得快,必要的磨刀是不能缺少的。高职学校应该积极参与对在职工人的培训。
最后,企业对于干得好、有创新的工人要大胆奖励,不要心疼这个钱。这些奖励不仅可以促进被奖励者继续努力,还能使其他工人也加入到创新队伍中来。一个企业如果有10%的工人热衷于创新,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将是非常快的。从工人中培养出来的专家可以直接促进生产发展。
旧的发展模式需要熟练工人,但并不太需要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熟练工人。新的发展模式则不然,没有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工人队伍作支撑,则新的发展模式就难以运作。所以刺破落后发展模式之盾,还需要磨快职业教育这根长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