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社会根源初探
“素质教育搞的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的扎扎实实”,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现实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教育工,从教师、中层到校长,我也在不断的思考、观察、研究这种教育现象。
功夫在诗外,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并不矛盾,素质是基础,应试是技能,但具体实践中的巨大差距不在于教育本身,而是在教育之外,囿于教育内部来谈素质教育,那只能是“身在山在不识山”。跳出教育,我认为这种无奈的现实背后,反映的是在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传统农业社会和农耕文化快速解体过程中,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和传统实践之间的冲突,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是我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客观真实,各种社会政策,如人口、投资、福利等那在城乡之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一个人出生在农村,那真的就是二等公民,我生于农村一个农民家庭,90年代中期从山西师大毕业的,作为一个教育专业大学生,当我参加工作当了三年教师后,才明白原来我曾上的村小学、乡初中全是由农民集资兴办的,作为农民不仅每年要交农村义务教育附加费,而且还要集资修学校,这些不并是天经地义,而城里的学校就是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城里人不存在附加费,也不存在教育集资!随后我“发现”更多农民特有的权利:住房不能抵押、种地无论收成如何都要交税,。。。。。。
是以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和状态,还是农村社会发展来定位全国的教育问题?从城市角度来看,应试教育搞的就太轰轰烈烈了,一个孩子从小学就上各种特长班,有家长选的、有教师选的、学校选的等,我曾统计过县城一所正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十二门课(发了十二科书,没有开全课),有14本各种笔记、作业本,有课外练习册6种,报纸3份,参加一个星期天班!但从农村角度来看,应试教育并不是那么强烈的,以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是不可能星期天请家教补课、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除了在学校上课之余,孩子都参与农业生产的,作为农民父母大部分并不苛求孩子要能考多少分的,在农村很少听见孩子考的成绩不行大人打骂的!
事实上,无论是政策取向,还是教育专家,观察教育问题的角度,自觉或不自觉之间站在城市的立场,但以欧洲(城市)的水准来量非洲(农村),岂不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终极目的又能是什么?把城市当成农村教育的收割机,一层一层的选拔,把中国顶尖的人才输送到美国,建设伟大的美国?当北大、清华成为出国预备班,大部分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移民时,我们的教育意义在哪里?一个国家的教育有能力为发达国家输送本国智力精英,却无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无法解决农村发展人才支持,我们的基础教育的价值又何在?
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但是为城市建设服务的,还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正如中国的教育是为美国服务的,还是为中国服务的,这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现实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无法正视这样的社会背景,那争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出发点可能已失去意义,方向错了,做得再多再对,也不过是强化一种错误而已。
2、一胎化的人口政策。
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来看,社会生产包含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经济就是物质再生产,人口的繁衍就是人口再生产,其中物质再生产是为人口再生产服务的。这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家庭来讲都是如此。
对一个家庭来讲,在现行的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环境下,没有数量选择,唯有质量,尤其是城市!对于每个家庭来讲,一个孩子就是六个大人全部的希望,谁能输起?!试问有哪位家长心里想我的孩子将来当农民或工人或服务员?看看当工人或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状态,那点收入刚能养活自己,哪什么养老抚小!只要有一点希望,任何一位家长都不会放弃一点努力的。但温室里成长的花朵能受得了自然界的风雨?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但也没有办法!
社会需的更多的是一线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不仅是科学家,这是一个社会规律。但中国的经济结构,现在重工业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只能大量的吸收低级劳动力,无力吸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教育竞争的重心不断上移,专科、本科、研究生!这样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最终的目的只是为获取好一点的职位,越来越多的变成外国公司的廉价劳动力,而且越往上走,其实就业的空间越小,最终变成一个家庭的大量投资,无法获得预期的收益或变现,变成一个沉重的负债。
什么素质?凡是能多一份社会竞争能力东西,都是很重要的素质,如书、画等。什么是应试?只要能多一分,就有一分进入大学的希望。只要有一分的希望,每位家长无不是付出100%的努力:高昂的择校费、不断的补课费、停留职的带孩子等等,一切都无所谓!面对如此义无反顾的无数家长,素质教育的呼声是多么的苍白,应试教育的实践谁敢掉以轻心?某种意义上讲,家长并不反对素质教育,只是无法容忍明显和考分无关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还是要实实在在的搞!因为这是参与社会竞争最重要的素质。
这才是形成当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之争的死结!
总之,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先有科学、全面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解决思路。面对当前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之争所反映出的教育问题是有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特殊的人口政策根源,回避当前社会问题,那只能是南辕北辙而已,没有国家社会政策的调整,应试和素质教育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源自:http://ljh8848.blog.sohu.com/106142587.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