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周勃盖棺能否定论乎?
责任人
周勃,何许人也?就是汉朝那个开国功臣,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在刘邦死后因平定诸吕,安刘氏天下有功,一度被汉文帝任命为右丞相的那个人。当代周勃何许人也?就是毛泽东逝世后,逮捕四人帮,自封为“英明领袖”的华GF。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刘邦生前在一次吕后问政的时候说过:“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的话。毛泽东逝世后,当时那个“掌军”(毛泽东生前已经免去了他的职务,军队的负责人并不是他,所以这里加了引号)的Y某人出来讲话,他在拥戴华GF出任党主席,接毛泽东的班的同时,煞有介事地告诉世人,毛泽东曾经要华GF看《汉书》学周勃(大意如此,好象也叫他看)。似乎毛泽东生前已料定在他死后新中国也会发生“诸吕”乱国而去委托当代周勃解决“诸吕”问题。他的这个话究竟说的准确不准确、适当不适当呢?经过30多年“检验”,回头来看历史,今人觉得有许多的不妥。
一是周勃是和刘邦一起“起事”打天下的“老革命”,属于第一代领导人,“老一辈地主阶级革命家”。华GF在年龄上是毛泽东的晚辈,在革命资历上更是不可比。毛泽东五四运动前后就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共创党人之一。华GF是1938年的抗战干部,不仅年纪和毛泽东相差一代人,所经过的革命阶段不同,参加革命的时间也晚了近二十年。
二是周勃是真正帮刘氏“安天下”的,他自己并没有坐天下。铲除诸吕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柴武、朱虚侯刘章等立刻“公议”并迎代王为天子,是为汉文帝。他自己并没有拥兵自重、居功狂妄,自说自话地去坐天下做皇帝,或者去和陈平私下串通,一个做皇帝,一个做太上皇,或者象后来的曹操那样去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的陈平、周勃这一班刘邦的老底子,在平定诸吕安刘氏天下的这件大事上,做的进退得当,有根有据,出于公心,光明正大,在历史上可圈可点(这些都可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反观当代周勃呢?他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把天下交给谁了啊?谁都没有交,而是和那个Y某一弹一拉,一唱一和,一个成了扶“英明领袖”上台的功臣,大有“太上皇”得意之色,一个做了“英明领袖”。在华某与叶某这两人之中,究竟谁类似周勃角色?想来想去,我倒觉得叶某反而有些类周勃,但也不好和周勃比。两人都弄成个四不象。
三是汉朝周勃铲除的诸吕和当代周勃逮捕的四人帮在国家政治背景上没有可比性。“诸吕”者,就是刘邦的老婆吕后娘家的一摊子人。大家知道,刘邦死后,汉朝发生了吕后专权。她杀功臣、害情敌、架空惠帝、培植儿皇帝、大肆加封诸吕,甚至还有生活作风问题。尤其在“病甚”之际,让她的两个侄儿分别掌管南军和北军。并交代说:高皇帝在世时,与大臣相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不平。要求她的两个侄儿牢牢掌握皇家卫队,甚至她的送葬都不要参加,以始终控制住皇帝,防止被人所乘。她的政治意图非常明白,就是要改变刘邦生前的方针,使吕氏王天下。这在封建社会可是不得了的对皇帝的公开背叛。周勃铲除诸吕,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维护刘氏天下的正统性看,其必要性、迫切性和正当性不言自明。反观当代周勃,他逮捕四人帮的时候,毛泽东还尸骨未寒,党、军队、政府都是毛泽东生前亲自安排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刘邦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了权的问题。确确相反,毛泽东生前已把主持工作的大权放在华某人的手上。后来发生的事实也证明:“南军”“北军”都不是“吕后”的人掌管的,“8341”根本就和四人帮无关,而稳稳地掌控在那个汪某人手里。甚至当代吕后——江青,也是这个部队的人抓起来的。当代周勃后来也到处说,四人帮不得人心。既然那么孤立和不得人心,谁都不会跟他们跑,不知道当代周勃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迫不及待地通过非常手段解决当代“诸吕”问题,急在何处、迫在哪里?人们除了怀疑他害怕自己被“排挤”而做不到“皇帝”外,看不出有任何其他原因。
四是汉朝周勃铲除诸吕是师出有名,是完成刘邦的政治交代。刘邦生前杀白马让文臣武将共同盟誓,立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遗嘱。因此周勃铲除诸吕名正言顺,上合帝意,下得人(朝中百官)心。而当代周勃铲除当代诸吕却是私自决定,并无“当代刘邦”生前的任何根据可凭。那么,毛泽东生前有没有政治遗嘱呢?直到现在,还是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四人帮说“按既定方针办”是毛泽东的政治遗嘱,而当代周勃一伙人则说,“照过去方针办”是毛泽东的政治遗嘱,而且还是毛泽东生前亲自写给华GF的。这些除了能够拉大旗作虎皮外,不知道还有什么真正的意义。毛泽东有没有政治遗嘱呢?有!肯定有。而且生前早就将其公布于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这就是: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这个“三要三不要”是管总的、管长远的东西,完全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的所虑。马克思主义者虽然重视个人在历史关头的重大作用,但决不会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某个人身上,他看重的是政治路线、指导思想和集体的领导力量与阶级力量。“三要三不要”与“按既定方针办”、“照过去方针办”的意思相比,不知要重要和高明多少。那么当代周勃有没有执行毛泽东的这个“三要三不要”遗嘱呢?根本就没有执行,不仅不执行,而且条条违反。毛泽东说: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他在毛泽东死后,坚持搞“两个凡是”,哪里有一点马列的味道?毛泽东说,要团结,不要分裂,他在毛泽东死后不久,立刻逮捕当时党政领导班子的人,这是什么团结?毛泽东说,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他在毛泽东生前、死后都私下和一些人密谋消灭政治对手,这是光明正大吗?
五是汉朝周勃铲除诸吕在手段上可行,而当代周勃铲除当代“诸吕”的手段是错误的。汉朝早在刘邦生前就用非常手段杀害了他们认为威胁自己天下的一些功臣,其中尤数韩信最为典型,这在封建社会是不足为怪的。但是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就是一个有三千多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不仅成功夺取政权而且成功建设社会主义,在人民中有重要威望,在世界上有地位的大党。这样一个党处理自身的问题,解决党内的政治斗争和矛盾,理应完全通过组织程序,按照党规党纪解决,以显示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气概。但是当代周勃根本就没有任何组织观念,只有称孤道寡的杂念,他一心想的是学周勃去抓人(周勃当年其实是杀人)。就算毛泽东曾经明确让他解决四人帮的问题,也不等于叫他去用捕人的办法解决。如果可以那样,毛泽东对高岗为什么不逮捕,对刘少奇为什么也不逮捕,还去通过思想斗争性质的文化大革命,花那么大的功夫去解决呢。当代周勃这样的行为在中共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就是王明都没有如此粗暴的干过。而在中共夺取政权以后的首任最高领导人逝世以后,他的做法使国家向全世界昭显的是一个中世纪宫廷政变式的“乱象”。至于对中国社会、中国后世和共产主义运动开了个什么先例?简直不敢设想。
汉朝周勃铲除诸吕后,经过集体决策,挑选了个好皇帝,请代王也就是汉文帝执政。汉文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缓和了秦以来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出现了文景之治,使刘邦的政治路线得以贯彻。当代周勃呢,无论毛泽东的晚年错也好对也罢,当代周勃未能贯彻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和延续毛泽东的政治路线,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再加上当代周勃的权力来自非常手段,使自己反而显得不硬,导致自己最终象一颗蛀牙——说掉就掉。这都是他的最大的失误和失败。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毛泽东要对他说的可不是“你办事,我放心”,而是“你办事,我最不放心”。
如此说来,是否当代周勃就处处不如汉朝周勃了,好象汉朝的人倒强于今人似的。那可不一定啊。我看汉朝周勃也有许多方面不如当代周勃。如,在对待吕后问题上,汉朝周勃就有许多手软。当时眼见吕后称制,企图大肆分封娘家人为王,有个叫王陵的人当着吕后的面表示反对,而周勃却当堂表示“无所不可”。使得吕后肆无忌惮,造成养虎遗患。其实汉朝周勃当时倒是可以把吕后抓起来的。因为封建社会不讲什么民主,更没有政党和民主集中制一说,抓人是正常现象,罪名也唾手可得,光是吕后恶毒对付戚姬一事,就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叫吕后退入后宫,判她个政治上的死刑。但是周勃没有这样做,反而顺着吕后,成为马屁精。也许这是他照顾刘邦的面子,因为吕后毕竟是刘邦的大老婆,人家男人对你那么好,而在男人死后突然抓人家的老婆,这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他宁可等到在吕后死后,跳出来打死老虎,甚至把吕后娘家人都灭了(这也是他的不厚道之处)。反观当代周勃呢,就显得干脆利落。在毛泽东死后不久,他不仅毫不客气地把毛泽东的老婆江青这个“吕后”逮捕了,而且同时把另外三个“诸吕”也逮捕了。使“太后称制”成为白日梦。这可是不得了、了不得的。有人曾经认为当代周勃逮捕四人帮是路线斗争,那为什么后来有人公开反对毛泽东的一套,他倒反而没有“斗劲”了呢?我看背后原因还是他的个人地位问题,他对个人地位是能抢则抢、能保则保,至于什么路线,去他妈的见鬼去吧,他才不管那么多。在这一点上,古今两个周勃又差不多。但不管怎么说,当代周勃在对付当代吕后这一点上,是有超人魄力的,查我五千年华夏史,简直难得有人可比。如果时间可以倒过来,那就不是毛泽东在死前叫华GF去看《汉书》而是刘邦死前叫周勃读《党史》,要周勃学华GF抓江青的经验了。
两个周勃,两种格局。在经过他们的人生政治高峰以后,下场也有所不同。汉朝周勃帮刘氏安了天下后,日子过的不很安稳,不仅几天右丞相做的非常窝囊,告老还乡后,又遭诬陷下狱,要不是通过“女人关”,让儿媳妇去找皇帝的母亲——他的老亲家诉冤,一条老命几乎断送在狱中。而当代周勃呢,他没有汉朝周勃风格高,不曾把到手的权力交给德高望重的“代王”,而是自己做起了“皇帝”。结果呢,来的快去的也快。屁股后面还没有坐暖,就被那个拥立他的人“卖”了,被人家赶下台去了。他下台后日子还是安稳的,据说练习书法大有收获。在书法以外究竟有没有留下什么“资治见解”,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这两个周勃有没有关键的共同点呢?我看还是有关键共同点,这就是“重厚少文”。汉朝周勃不读书,讲话喜欢直白,不喜欢文人咬文嚼字。当代周勃我看也差不多。也是个“重厚少文”的人。试想,如果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多少知道些历史、特别是知道汉朝的历史,他当时就一定把叶某人对他的这番抬举放在脑子里反复转转,联想到汉朝周勃的下场,他不惊出一身冷汗才怪呢。我想,他不仅会惊出一身冷汗,而且一定会立刻产生“反想”。而今,那个“掌军”的叶某和当代周勃都已烈火焚身化为烟,谈论这些故事当然都是马后炮、题外话了。
司马迁对汉朝历史上的周勃评价是很高的。他写了这样一段话:“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可以说,正直的太史公对周勃做了个功高盖(史)世的评价。自汉以来,对太史公给周勃的这一盖棺定论好象议论的不多,可以说周勃不仅可以盖棺定论,而且司马迁持论公正、准确,得到后人的认可。而当代周勃盖棺能否定论乎?当代的太史公,能否告诉我?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