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起长安有所思——七问关中群贤
偶然见到网上报道,西安地铁失火,突然住住了眼球,专门浏览了一下,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现在与网上诸位说一下,也算是发泄牢骚吧。
事情是这样的, 08年12月30日 西安地铁工地现地铁某标段出现火情,然后是09年元月12日又在另外一个标段出现。媒体报道,网上当地知名媒体也作了报道,说什么的都有,不一而足。亮点在于副市长开会,把四家单位剥夺西安市参建资格时间两年。
于是乎似乎尘埃落定,又见清官,本应除了歌功颂德之外不必再说些什么了。然而由于职业的关系,前一阵子接受过几件建筑工地劳务纠风的案子,对原本雾里看花的建筑市场约略有一些了解,在这些出事---好事----一些领导人功德的乾坤挪移中不幸看出一些端倪,难以释怀,起码自己回答不了。故而在这里抛讲出来,一来以舒胸中块垒,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未可知,二来请教于网上民间高手,或至于终于竟然明白了,那则是何其妙哉。故有下问。
事情经过究竟如何?
在报道中小民却难以明白。各类媒体的报道大都约略提了一下,说什么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火险云云。稍微有一些工程常识的人对此必然是满腹疑云。安全措施在什么地方?监理发现安全措施不到位有没有采取对策?采取对策未果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上报?是不是存在阻力?是否形成抢赶工期对而忽视安全的共识?工期究竟是否合理?安全资金使用是否专款专用足额到位?是否存在分包现象?分包中安全资金是怎样管理的?节省安全资金谁是受益人?
本人难免疑惑:地铁施工经验已经相当成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低级的事情,随即继续搜索报道,得到一个答案。据称施工方对防水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够,言下之意没有考虑到其防火性不好。这又牵连出一堆疑问,媒体上也是不了了之。是否以前地铁施工的材料不需要特别关注防火措施?新材料有没有新材料配套的安全措施说明?如没有新材料怎能合格?如有为什么没有落实乃至于现场人员声称对性能不了解?更深一步新材料是自行购买还是业主招投标?招投标是够合乎程序?
以上这些是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重点,而要对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复的话,这是绕不过去的。遗憾的是我们从主流媒体上看不到任何涉及关键问题的答案。这是媒体的疏忽还是有意,副市长大人的快刀斩乱麻到底斩掉了什么?关于事件的真相,如同近年来的一切风尚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不能吸引人们的眼光,对大多数公众而言,唯一的印象是曾经的密集报道和雷厉风行的长官果断处理之后的烟消云散。其中关键细节,即使龙图在世狄公重生,也早已化为乌有而终于成为偶尔谈及的一段历史掌故了。
这是关于事件本身,是为一问。
但是似乎mt和zf是故意考验民间的智商,在事件本身之后的处理举措更加让人大跌眼镜。看来还要问下去。
鄙人只能从媒体透漏的有限的情况乱来分析,比如说此前已经发生过一起,后面的一起事隔不足66小时。也就是说当第二期事件发生后并经媒体的曝光,终于断然采取措施了。那么在第一起事件发生后zf采取什么措施?大家注意到第二期是什么地点,是钟楼,是西安老城中心。
鄙人曾去过那里,楼匾上写着文武胜地,声闻于天的大字。是不是因为这是引起公众关注而不得不断然以谢天下?那么此前的那一次是不是不会引起这样的驱逐出场的处罚?这样由于后续发生问题终于数家并罚在可能引起大家叫好的同时是否存在逻辑上的错失?非要坐待事大(也许只是关注面大了)才要错失并且是雷霆震怒样的?在第一次出现的这样的很好的预警面前我们有没有足够重视并采取防范,那样是否会不至于在引起公众关注后采取极端措施以谢天下?
有人说这次雷厉风行,鄙人不以为然如上,关于措施的及时性的商榷,是为二问。
还有网友说,这说明西安zf监管的得力。如当面碰到这样言论的人,鄙人只好说呵呵、哈哈、今天天气不错,这孩子真漂亮。然而在网上不妨较真一下吧。前面说过,这是在钟楼发生并媒体曝光以后才处理的。那么媒体未曾曝光又当何论?此时是基于平息影响还是真正解决问题?历史不能假设,鄙人不敢妄自揣度大人们的心态,但是至少在逻辑上不能充分证明这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化解影响。
这一场雷厉风行,是针对媒体,还是针对民众,抑或是真的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尚不能断定,是为三问。
假如说解决方式是合理科学的,那么上面的疑问就不存在了,而是体现了我们处理此事一箭三雕的高超行政艺术。只要我是解决问题的,那么媒体、公众和事件本身都得到了解决,岂不是皆大欢喜。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方式是否合理,我们就来看一下吧。我们注意到当天副市长开会,定下了果断驱逐四家单位的决策。假如鄙人是一名非法律从业人员,那这一条也就草草看过了,不幸的是鄙人恰好在这一点上看出问题。大家知道,建筑行业空前发展几十年了,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市长大人决定的话恐怕我们的公仆都累死了,我们的管理也太幼稚了。
关于工程安全管理国家有明文的法律规定,本不需要我们的长官亲力亲为的。但我们看到的是在垂训有关单位后便做出了这个决定,期间未见法律甚至法律咨询和顾问的介入。难道我们的长官都是活法典?那么这个处理和法律的却别在什么地方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工程管理条例》,对四家单位的处理是过重的,是不符合这个规定的。就算这个处理是合情理的,也和现行法律相违背,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系统性。建设法治社会是现代文明的共识底线,而清官 明 君意识即使一时一地公正,对长远来说是适得其反的,其本质实际上多少可以归结为封建长官意志的反映,一些人的叫好更加令人不安。
清官不世出,关键在法治。有人说对这些行为宁重勿轻。这是从整肃秩序出发的,愿望是好的,但真理向前走一步就是谬误,物极必反。除了人为影响法律严肃性这一点不谈,单就是处罚过重这一点最终会适得其反。法律上有按罪量刑的原则,如果不问缓急轻重一律重罚,那真的出现更重的过失怎么罚?标准何在?假如偷五分钱就枪毙,那肯定不会有人偷钱了,但会出大事情。秦法严苛,二世而亡,长安故地,可不发人深省吗?
以上关于处罚程序和处罚程度的不当,是为四问。
在定了这个驱逐出市场的调子以后成立调查组调查事情经过,这简直让人说不出话来。让人想起一句民谣: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又让人想起一段掌故,把某某人打成反革命分子,某人要解释,批判者说,不用说了,说也没用,人民早已看穿了你的把戏云云。无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我们实事求是的一件法宝,可惜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秦桧说过莫须有。现在进步了,是有证据的,但要待我慢慢找来,先定下处理办法再说。试想调查组在这样的调子下会怎样找证据呢?使人难以避免有一点怀疑,是不是从调查变成找证据,从找证据变成选择性收集证据,从而把整个事情从调查一件事情变成制造一件事情。至少在现在的国情之下,是有这样可能的吧。稍微有一点社会阅历的人,甚至多少了解一点中国国情的人,是不难有大致相同的想象的。
但愿这次是个例外,但是这需要勇气来相信。关于先结论后论据的程序,在文章中是可以的,那只不过是现已经自己论证清楚了,只是表达的时候先表达观点而已,而在实践中这样,也未免太艺术了吧。说到这里我突然自己心虚了,人家不是一直把领导行为称作艺术的吗?即使处理结论完全正确,而媒体们已经昭示于天下的这种先定调再调查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民众恐怕本想叫好突然想起了一点别样的危险而终于还原了自己成为看客的本色,看看网上的反映大体便知道了,我说是大体。
是为五问。
解决问题一是惩前二是毖后。惩前是为了毖后。甲杀了人,法律要制裁。绝不是因为什么天道对等,而是假如不处理甲,乙也会杀人,终止大乱。所以看解决之道,关键在于能否避免类似的事情的再次发生。又一次遗憾的是,在一片慷慨激昂的言说和报道中,整个事件的细节不详,从而在“一问”中质疑的那些问题没有得到任何可以信服的解释,也就谈不上令人信服的解决之道了。
也许是有的,只是我们不便于被告知了。那就有疑惑了,为什么好事不做到底呢?既然如此阳关,索性就把这个事情照到每一个犄角旮旯嘛。高妙的解决之道我们公众不知道,但难免一些好事的刁民延续我们狭隘的然而经常准确的想象——换汤不换药。什么是汤?什么是药?这不过是一个比喻,多心人不必对号入座,特此声明,如有争议,与鄙人无干。然而即使最阳光的想象也存在疑问。鲁迅说安娜走后怎样?鲁迅回答不了,他问世人。我同样也回答不了,求教江湖。
想起 鲁迅 先生的问题,借用一下,是为六问。
天下纷纷,世人扰扰。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故而细致入微。然而事物也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理解起来势如破竹豁然开朗,而抓不住则是尘里振衣,如何能清爽?这件事情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国情,具体来说就是以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国民经济这样一个方略,而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得到加强。
中央数以万亿的投资的政策就是这样的背景。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这样巨额投资所需要的市场环境不可能是自然具备的,也就是说这是需要创造条件和培养环境的。举个例子大学生需要四年才能毕业,而国际金融危机是突然爆发的,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也不是早已谋成的,而是对应突发事件的积极解决之道。也就是说需要大量的培植这个数以万亿的投资计划的相应的条件,这是建设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所在。客观上需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安全督察,采取种种措施异常谨慎而辛苦的工作,绝对不是喊口号和传命令可以解决的。令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期望的这些。西安地铁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前辈说过一句话,正确的政策制定以后关键在于干部。
在中国,思想的龙种收获现实的跳蚤的例子太多了,以至柏杨得出极端的结论。究其原因在于民间和中央之间的巨大瓶颈。说的再明白一点,在古代是官僚士大夫市侩文化,在现代是衙门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化。拉动内需的高屋建瓴之下客观上也收获了贪污腐败、风纪败坏,伤害了人民的情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之所以如此,是在我们久远的官僚文化传统之下的糟粕还在起着作用。假如西安地铁事件不存在纪律问题的话,那么整个运作体制所体现出来的官僚化、简单化、形式化的特性无疑是一个缩影,让善良的人民感到创建和谐营造规范是一件越发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除此之外,还能收获什么呢?绝对不会是青天圣贤的高颂吧。
感概于官僚主义对于中央政策精神的消解,是为七问。
本来还有一问,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市场培植能力的举措是否恰当,突然想到这涉及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博弈,网上论战不亦乐乎,鄙人才疏学浅,就不必班门弄斧贻笑江湖了。况且那样的话,稀释了对这次事件本身引起的不平之气,只好作罢。
年轻时读过一本西安作家的小说,文中有一段七笔勾。也许是机缘巧合,也凑成七问,以问天下。
人世难逢开口笑。那是因为和谐还很遥远。而这和谐,鄙人以为恰在于公民意识的觉醒,在于那些虽则不关乎自己当下,但是有违公义的事情的批评。唯其如此,十亿神州不必人皆尧舜,只要能公议天下,便共趋大同了,何止仅仅和谐其观乎。
最后说一下,鄙人是针对这个事件所折射的一些事情的联想,本不是针对这方水土的,也许这是一个其他地方的普遍存在,特此说明,希望不要引起误会。
意犹未尽,附庸几句古风,以谢关中群贤:
周德有望八百岁,至今天下夸略韬。
六亲不和有慈孝,礼崩乐坏孔名高。
莫道春秋多纵横,咸阳兵锋六合扫。
汉武秦皇耀千古,太宗定鼎未央宫。
百代尤行秦政治,自古贤良出关中。
阴阳消长原天术,卢沟晓月泣中华。
神州自古多劫难,悬崖百丈放梅花。
不周山下荡红旗,重整乾坤破双极。
英雄有志终成恨,众志成城越神奇。
五帝三皇多少事,六公九卿未足凭。
世间正道唯沧桑,沧桑览尽见艳阳。
人民民主能大同,亿万神州可舜尧。
莫说子虚乌何有,看取人海茫茫里。
请君但从今日始,向从衙帷说公义。
治世有方行法度,畅通民意无青天。
长安烟起未及问,黄鹤云飞失空斩。
聊作道情说颠倒,一曲唱罢谢群贤。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