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多豪华的“超级智库”都比不上“民间智库”
从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上引退一年后,71岁的曾培炎再度“出山”,这次,他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国经中心)理事长。在3月20日召开的第一届理事会上,曾当选为理事长。他的前副总理身份,以及国经中心领导层不寻常的“豪华”阵容,使得新智库备受海内外瞩目,一时有“中国最高级别智库”之称。
其他成员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列出了,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相关新闻报道,这些人物名头大不大?肯定都是很大的,几乎每个人都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几乎每个人都称得上是当今中国精英中的精英,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相当坚硬的屁股后座,这些智囊们到底能否称得“豪华”,到底是否能成为“智者”,大家可以各自作出判断,我的判断是:如果除了这份名单以外,没有其他专家的话,这个智库根本就称不上智库,顶多只能算一个名人俱乐部。
首先,挑选的这些智囊们能力到底有多强?判断这些人到底能不能算作高级智库,必须得看他们的前期作为。本来国务院在经济危机时成立一个智囊团本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情,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匹,顶个诸葛亮。言下之意就是集众家之言,补个人之短,用团队智慧代替个人思考,这种做法绝对是一个开明之举,绝对是一个开放领导者的开放心态,但是,我要说:这个智库在选人方面却犯了大忌,犯了“肉烂在锅里”的大忌。智囊团中的哪一个人不是原来或者现在中国的台面人物?有哪一个人不是糊里糊涂地伴随着危机走过来的?有哪一个人在危机来临之前准确无误的旗帜鲜明的向国人发出过危机警告?有哪一个人是真正对危机了然于心的经济学家?有哪一个人是能真正为解决危机开出过良方的人?最为可笑的是:这个队伍中居然还有一些对自己身处危机混然不觉并且投资出现重大亏损的人,有一些人是危机来了还咬定根本就没有什么危机之说的人。这样的人选到底智慧体现在哪里?到底又能为解决危机提供多少良策,我是表示怀疑的,但愿不要如我所料,千万不能出现反正“肉烂在锅里”的无耐。
其次,高级智库到底要选什么样的人更合适?本次智库的推出如果是从长远考虑的话,我想就不应当是这样的年龄结构,所以我判断只是为应对危机的短期之举,但是,无论是长远考虑还是短期考虑,“德才兼备”是判断取才的唯一标准,如果是庸才、奴才,再豪华、再庞大的队伍都只是浪费米饭,如果是真正有处理危机能力的才人,不要求太豪华、太庞大,有10个人足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分析,我认为,智库的组成要按“三三四制”,什么意思呢?简单讲就是:选30%的对西方经济研究很深入的海派专家(对外),30%对国内官方经济决策、经济运行态势非常熟悉的本土专家(对政府),40%非政府、非主流、但对基层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的民间知名经济人士(对基层)。这样的组合是最符合当前解决危机的“三位一体”的形式。
第三,智囊团能不能讲真话主要还是取决于能力。有很多人在批评当前国内很多智囊不敢讲真话时,总认为是智囊们都是不敢讲真话,都是为了应付领导者,都是为了利益集团,其实这话只讲对了一小半,为钱讲话、为权讲话的人有没有呢?肯定有,并且还很多,但是,他们不讲真话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讲真话的水平和能力,有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和专家学者,基本上就不做学问,出名了以后就吃老本,他们并没有几个人真正在研究中国经济,更别谈西方经济,他们不下基层,不看国内外形势变化,他们更多的人也象老百姓一样,这里找点信息,那里抄点观点,自己的手中根本就没有最真实、最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你让他们对经济危机作出判断不是难为他们吗?他们绝大多数人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也只能随机应变,比常人高不了太多。当我们明白了现在的专家的实际能力以后,我们不必苛求他们能奉献多大的智慧来,但是,千万不要给中央政府乱开药方,这样会害死人的。
第四,建议国家以后尽量多建“网上智囊机构”。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任何人无论他任何地方,只要你想听他什么观点,只要你愿意听,随时都可以听到,这就是网络的威力,这是人类文明成果再用于人类发展的最好载体,中央政府可以按我前面所说的“三三四制”建立更多的专门性的“网上智囊机构”,门类专业可以细化,也可以综合,每个“网上智囊机构”不宜过大,不能象现在网络论坛一样,人人都可以进去,人多了,领导人没时间看,没时间删选有用信息,有智囊团密码的人才能进入,每个智囊团20—30人比较合适,行业智囊人数可以更多一些,综合智囊团适当要精一点,无论是当今的主流经济学家、行业专家、海外学者、民间人士都是可以被挑选进入的对象(估计没有哪个称得上专家的人不会上网吧?),尤其是民间中立人士要认真对待,有了这样的智囊团政府会比现在主动得多,解决问题也容易得多。
我个人认为,无论多么豪华的“超级智库”都比不上“民间智库”。一家之言而已。
中南大学孙锡良(转载须署名)2009040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