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是笔,笔不是铅笔
辛华
记得早年上先秦文学课时,读过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对其“命色”与“非命色”的逻辑之辩,就颇不以为然,辩证固然异常精彩,但却遗落了事物与概念的同一性,窃以为正确的结论应该是“白马是马,马非白马”。这对不谙古文者,或许过于生涩。如果这样简单地概括:“铅笔是笔,笔不是铅笔”,可能就比较好理解了。
令人诧异的是,这种“笔”与“铅笔”的逻辑谬误,居然大量地存在于现实对毛泽东的态度之中——或毛泽东是共产党,或共产党不是毛泽东。本来是想将此句作为本文的题目,但恐引起歧义,且又过于敏感,不便于顺利通过审核,只好作罢。
眼下对中国共产党的评价,确有这样一种错误的逻辑导向,凡是好事儿,共产党不是毛泽东,都是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果;凡是坏事儿,毛泽东是共产党,都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比如早年的“浮夸风”,不是什么好事。当时从中央到地方,不少的领导同志、包括我们现在仍须十分崇敬的领导同志都曾对此助推过,只有毛泽东等少数政治家在反浮夸。而那个集体性的错误,却被某些专家算在了毛泽东一个人的头上。再如文革,已被结论为“完全错误”。文革明明是党中央的集体决策,却也被某些专家说成了是毛泽东一个人发动的。党中央为什么发动文革,自然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是对几千年剥削制度的空前大逆转,但是几千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却是无法立即实现全盘大逆转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论点:“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曾生存于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就整体而言,其意识形态还是属于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工农大众当然拥护使之第一次当家作主的中国共产党,以及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剥削阶级统治下而被动形成了的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观念,几百年的资产主义思想观念,实际上也在工农大众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不会象推翻腐朽政权那么容易地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将其连根挖掉。可以说占据领导地位的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作用还相当脆弱,封建资本主义的反扑还相当强势,他们天天都在下毛毛雨,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便会悄无声息地被演变了。更严重的是,封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甚至还顽强地存在于党内某些当权人物的灵魂深处。如此迫在眉睫的复辟与反复辟的生死较量,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体会不到的。所以说,党中央当时发动文革的动机是好的,社会主义观念确实由此在人民群众的思想上扎下的根基,使“改旗易帜”成为万难之举。有人竟然胡说,文革的发动出于毛泽东的个人权利争斗,真是“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太小看了中国共产党了。2000年时,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极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讲的也有这个意思。
这种逻辑错误还有不少,明明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非常透亮地确定:“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而某些专家却胡说“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过这样的五项概括:一是“解放生产力”,二是“发展生产力”,三是“消灭剥削”,四是“消除两极分化”,五是“共同富裕”。其中,前两项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自不必提,那是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使然。位于第三项的“消灭剥削”,乃是其核心所在,也是后两项的必要前提,否则“消除两极分化”无法操作,请注意,邓小平同志对两极分化讲的是“消除”而不是缩小,更不是扩大。同时“共同富裕”也无法兑现,“共同” 中的“共”即为“一齐”,“同”即为“一样”,连成整句,即为:一齐地一样地富裕。而有些专家却单独抽出其中的一项或是两项,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对其它三项绝口不谈,甚至胡说,只要不断地推进改革,深化改革,快速发展GDP,就是“完善”的社会主义了。似乎后三项是“毛泽东是共产党”情况下的社会主义,而前两项是“共产党不是毛泽东”情况下的社会主义。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铅笔是笔,笔不是铅笔”。
还是沉下心来,仔细琢磨琢磨吧,怎么会有这么些个荒谬逻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