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的个人看法
首先事业单位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事业单位首先区别于企业单位而成立的一种称谓,比如,医院、防疫、防灾、各类学校、各类研究机构、各类检测机构、社保和各种公共事业的单位。肩负着国家与各级政府某一事业的机构或单位。
其次什么是事业单位的绩效?各类事业其社会功能是不同,绩效怎么评定呢?如防疫、防灾的,风调雨顺,没什么灾情和疫情,那么绩效好还是不好呢?再如医生医治病人,几块钱能治与几百元也能治,哪个绩效好呢(当然还要看着谁掏腰包)?医院将如何考核他们的绩效呢?学校也是这样,用什么来衡量教师的绩效呢?是考分吗?一个愿意到最差地区做老师,他的绩效好不好呢?
对于各类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的绩效评定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然而时下实行的“有形制度约束”与“绩效管理”已经歪曲了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其本身意义。高校的产业化与研究院所的市场化,已经给出不少解答。然而在“官本位”的基础上,已经形成僵化的教条了。大学没了大学精神,研究没了学术氛围。办学犹如办工厂,科研类似搞服务业。问题就出在绩效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是管理层设定的,甚至已经固化了。
绩效工资是个人享用的。那么合作精神放到哪个层面呢?问题是科学研究不遵从绩效规律的。如果陈景润再世,也许他会饿死,也许不存在过去的那个陈景润,也许他连最起码绩效要求也达不到而早就离开研究岗位。现有的管理机制,不可能确立以学术和学者为中心的管理原则,而只能是“学术官僚”、“管理官僚”和他们制定的以绩效为中心的管理原则了。这还能迎来“科学的春天”吗?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其本身很难定量的。在科学术语中专门有的词汇,叫“不确定度”。不确定度量问题非要用确定性处理手段,其本身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霸道的。现在高校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管理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充其量是个“挣工分”的人而已,大学教学的个性荡然无存。如同中学的高考率那样来评定中学老师的。搞科研的也整日“科研经费”的多少,“项目”的多少与其层次,“论文”的多少与层次,而学术氛围将进一步恶化。
在这种氛围下,还能不能产生袁隆平这样科研小组和科研成果呢?同样,怎么这个科研小组也只有一个袁隆平在闪耀呢?回答这个问题,同样是“不确定度”的问题。这种“不确定度”的硬性确定会产生不良后果,那就是把“绩效”看得太重了,不利于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这些年,都唱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接轨的高调。那么,国外的高校与基础研究院所是不是也采用夺人眼球的“绩效”工资制度呢?还有医生,中小学老师,公共事业单位也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呢?国内已经异化了工资制度,真正的工资只占少部分,其它各类辅助性津贴已经远远超过了工资的主体。现在的公务员就是典型例子。一个科、处、厅级真正的档案工资是多少?而实际他们得到又是多少?主次的颠倒,已经成为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主流,也是毒瘤。这不是“温和腐败”?又是什么呢?因为它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
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是不是也走向其反面呢?从它草率出台,已经告诉了它最终的结果了。我个人的看法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将毁掉我们的事业!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