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汉社员正是带动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力军
辛华
不经意间,在强坛子里看到有帖子指责说,当年的人民公社社员,全都是一大二公体制下养成的懒汉社员,他们对种地一点也不上心,乃至于在铲地时肆意砍苗。我就是当年老三届的下乡插队的知青,怎么丝毫没有这方面的记忆?农民网友和知青网友也可以回忆一下,存在这种情况吗?应该是不存在这种可能性的,因为我这个知青,由于长随家走“五七”道路等原因,曾先后分别在三个县的农村插过队,都没有遇到过这类情况。
说到懒汉,就是不怎么着调的那种,任何地方都有,在当时的生产队里当然也有,但他们却很不得烟抽(东北方言,不待敬的意思),遭遇到社员们的普遍鄙视,甚至还有被开会思想斗争一下的。那时候,早上天快亮没亮时,出工的钟声就敲响了,这是头一遍钟,招呼劳力们起被窝。第二遍钟声响起在天放了亮的时候,此时社员们已经集合在队部场院里了。然后是一天的劳作,中间的休息除了早饭午饭之外,上下午还各有一次短暂的“歇气儿”,晚上准时在太阳落山时收工,每天都是如此。可是比现在的农民辛苦多了,现在的庄稼活儿不用犁,不用播,不用铲,不用割,雇一下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再撒一下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就等收粮食了。那时的农活儿也都是计件儿性质的,干不过来时也不用愁没人帮一下。在农活儿上“拉稀”(少干了)的情况,一般不会出现,村头村尾住着,都很要庄稼人的脸面。社员们对种地绝对不存在“不上心”的问题,慢说当时的思想教育抓的很实很紧,起码粮打多了,工分的分值也高。如果说是对种地不操心,还多少贴点谱,那时干什么、怎么干,队里都给谋划好了。干活儿当中,前面有打头的领着干,后面有时还有队长检查质量,不要说砍苗,就是伤苗,当时也是不得了的事嘛,砍苗在当时属于什么性质?会很轰动的啊。一个夏季要铲三遍地,如果真像造谣帖子说的那样,社员们普遍都在每次铲地时大量砍苗,那为什么秋收割地的时候却极少出现缺棵的情况呢?
重点还是说说队里的那个巴懒汉吧,他们好逸恶劳,小偷小摸,凡事爱玩心眼,在生产队里一直混得很失败。可是谁也没想到,他们咸鱼翻身的机会竟然来了,上面出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新政。当时的致富,除了耍手艺外,无非就是没有产出的“干买卖”,那时还没有“倒爷”这个词儿,“经商”这等靓词的出现更是以后的事。所谓买卖,就是干一些当时明令禁止的类似二道贩子,投机倒把的勾当。而这些恰恰正是当时所严令禁止的,国家的《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就是1987年9月份才颁布实施的,正经的农民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干那种违法的事情。但是,这类勾当却大合懒汉们的口味,他们善于嗅到金钱的气味,敢于蔑视法律法规,精于寻找内中的漏洞,能够为自己成为不用干活儿的富人,不惜去干一切事情,加之双轨制这个千载难遇的绝佳机会,他们淘到了第一桶金。如果再能利用双轨制的盲点,诡秘地弄到一张可以变成批件的纸条,大捞一把巨额差价暴利的钞票,就铁定地在富人堆里站住脚了,乃至后来成为了农村的致富能手,再后来成为了农民企业家,实践证明他们当时的钻营取巧是对的,为日后的倒腾买卖提供了智力支持;他们当年的违法违规也是对的,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沟满壕平的财富,还有敢为人先、时代闯将的赞誉。如果没有他们这一拨人,乡下人中除了农民工外,还能有谁走出农村呢?所以,他们堪称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当然,当年先富起来不仅仅是农村中的那些懒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惊人的相似,先富起来的群体中,还有相当的一部分是流氓、小偷、两劳释放人员、冒险者、在国营企业受过批评、警告、记过、除名等种种处分的懒汉工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