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热闹看了,大嘴任志强和著名的“三剑客”展开了一场被媒体称为的“隔空对骂”的论战,吵闹的焦点在于谁懂CPI,双方的立场出奇地“一致”,都是“我懂CPI,你不懂!”
看了看,虽然大家都认为CPI是“常识”,可这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中,还真有不懂的。(当然,这是句废话,互相指控对方不懂的时候,只有两种可能,即有一方不懂或者双方都不懂。)。盛名之下,犯常识性错误几乎是不可原谅的,事关面子问题,万万妥协不得。于是双方互不相让,争了个脸红脖子粗。
什么是辩论,辩论的一个最起码的前提是要对“同一个”问题或观点发表看法,一方赞同,另一方反对,各自拿出自己的理由来试图驳倒对方,这才能叫辩论①。我们时常看到的“辩论”却并非如此,常常是一方攻击的是自认为的“对方观点”,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于是他的辩论就成了形影竞走,左右互搏。这样的辩论充其量只能叫争论,争论不加控制地激烈下去,就成了对骂。
也许是出于误会,因为中央台把“常识”部分删除了,任志强先生指控时寒冰不懂CPI的统计中不包括房价,而这并非“对方观点”,从而导致了这场不能叫辩论,只能叫隔空对骂的事件。
本来一场误会,把事情说清楚了,不知者不作罪,事情也就该过去了,大家的观点本来是一致的嘛。节外生枝的是,仔细看看几位在一些文章中的其它表述,又让我对他们是否真懂CPI产生了怀疑。
CPI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统计出来的?还是费些口舌把这个常识说明一番吧。它是一个用来评估城市居民家庭购买日用消费品和服务平均价格的工具,可以用来对同一个地区或国家同一名录(所谓的市场购物篮market basket)下的消费品或服务不同周期的价格变化进行量化的比较。
CPI统计的是按照特定的取样方法获得的特定地区,特定人群,在特定周期内购买特定种类商品和服务所支付或愿意支付的价格。那些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市场购物篮”内所“装”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最常用”的。这份“购物清单”反映了该地区居民的典型日常消费习惯。
由此可见,CPI比较侧重纵向比较,孤立地把不同国家间的CPI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并不十分科学,原因是不同国家居民收入水平、生活习惯不同,购物篮中所装的商品和服务的也不尽相同,存在不可比因素。
购物篮内商品基本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而房价是不计入CPI的,这一点经过时寒冰先生和任志强先生一个回合的较量,已经通过自我澄清和相互教训的方式达成一致。
房价、和证券、债券、寿险的价格不计入CPI,原因在于资产类或称投资类的产品的购买并非“日常”行为。
不过三剑客当中的牛刀先生却有不同意见,在近期发表的《任志强根本不懂CPI如何影响房价》一文中,他惊世骇俗地指出美国的CPI比中国“科学的多”,因为他们把房价算进去了,引用一段原文:
“2009年,美国的CPI权数是这样构成的:居住类(包括住宅建筑、燃料和公用设施、家具与房屋维修)权重为42.1%、食品与饮料为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与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等。从中可以看到,在美国居民居住类消费权重最大,超过了四成;其次才是交通运输、食品和饮料。这三者所占比重达到了74%以上。这样的权重构成要科学的多。”
吓出一身冷汗,这可是个新情况,按照本人喜欢追根问底的陋习,急忙到美国劳工部网站查个究竟,果然发现他们的“篮子”里装了上述八类,其中居住类的原文如下:
HOUSING (rent of primary residence, owners' equivalent rent, fuel oil, bedroom furniture),(居住类包括:基本住所房租,OER②,燃料油,卧室家具)
有关房地产,后面还有一段特别的说明:
The CPI does not include investment items, such as stocks, bonds, real estate, and life insurance. (These items relate to savings and not to day-to-day consumption expenses.)
这里白纸黑字写着CPI不计入房地产这一项目。
一幢疑案基本查清,原来牛刀的论据居然出自对原文的错误翻译,已经有人指出牛刀所说的另一个项目,教育与交流,准确的说应为“教育与通讯”(communication这样含糊不清的翻译,我已经多年没看到了。),而牛刀前面那段话的准确出处应该在同一网站的BLS Handbook of Methods, Chapter 17里面③。因为内容大同小异,不赘述。
牛刀先生,为避免以讹传讹,出来澄清一下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相信你不是故意的。
在谈及房价与CPI的相互关系时,时寒冰先生搬出了“比价复归”④的概念,认为“在房价大涨数年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而任志强先生则认为“房价与CPI的波动没有任何关系”。
对这两种观点本人都不赞同,房价与CPI一定存在某种关联,只不过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还没有被总结出人们普遍接受的成熟理论。
比价复归是我国经济学界1988年前后观察到的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相互作用的一种“现象”,仅仅停留在猜想或概念阶段。而楼价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人目前尚未看到任何有说服力的理论或者实际观察到的事实依据,如果时寒冰先生有这方面的资料,请不吝赐教。
本人持“通缩繁荣”的观点,即在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资产价格会出现“异常”繁荣,其中的机理是逐利资本从无利可图的实体经济流向楼市、股市和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造成这些市场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已经在我国经济中得到了充分证明。
在实体经济实质性回暖的情况下,由于资本回流,反倒可能造成资产价格的下跌。
由此可见,CPI与楼市价格之间存在某种逆相关的关系。
最后补充两点,第一,CPI并非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标准,虽然人们通常用它的数据来定义通胀或通缩,实际上这种做法虽然方便,却是有偏差的,衡量通胀的指标还有PPI和劳动力成本指数等等,即使把这两个因素包括进去,恐怕也未必能完整地反映通胀水平,比如房价的因素就仍然没有被考虑。
第二,CPI也没有完全涵盖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开支,因此它同样也不能完整地充当衡量一个地方的居民生活成本的标尺;
如同GDP一样,尽管CPI存在上述不足,它仍然不失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指标。指望一两项指标就能完整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就如同希望量一次血压就能全部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一样不切实际。标杆没有错,错在人们对它的错误解读和超出其能力的期望值。
CPI就是CPI,准确地说它是消费者价格指数而不是通胀指数,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那种试图拉郎配,把房价纳入其中的想法是非常牵强的,不是做不到,这么做技术上没什么难度。问题在于这个指数做出来以后一定非驴非马,让人更加无法解读。
CPI归CPI,房价指数归房价指数,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要求各取所需,岂不痛快?
时寒冰先生在《任志强先生,莫把无知当博学》一文中有这么几句话:“如果还拼命拿一个严重失真的CPI来粉饰通货膨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我相信任志强先生在忽悠我的同时,连他自己都会对这个CPI嗤之以鼻。”
什么叫做“严重失真”、“没有任何意义”以至于要对它“嗤之以鼻”?莫不是时先生也把CPI等同于通胀率?也要像牛刀那样对它进行“科学”矫正吗?
谁懂CPI?看来这还真是个问题!
①《墨子》云:“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此乃狭义之辩。
②OER即有房人等值租金,在一个有竞争的市场内,业主愿意把自住房租出去,自己另找住处所要求达到的租金数额。
③请参看孙斌艺先生的《借美国说事也要弄清楚CPI各项目的含义》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83d230100h8gh.html
④比价复归的概念,由量子浑沌理论嫁接而来,说的是两大类商品的价格比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原先比例的倾向。
其它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网站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