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老实人”难以脱颖而出的选人困境
兼与李源潮部长商榷“要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
一、中央的用人导向——“要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
11月15日 凤凰网在自己的焦点新闻栏中,以极醒目的标题发布了中组部李源潮部长提出的一个选人用人上的最新导向——“要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
这则新闻的概要是这样的。据“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谭浩)报道,中组部部长李源朝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第5、6期培训班上指出:‘县委组织部长要政治坚定、高度负责,坚持中央精神,坚持用人标准,以对党组织高度负责、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对干部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选人用人。要知人善任,公道正派,按照科学规范的制度性程序配班子、用干部。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防止任人唯亲、唯近……要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提出的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当一名组织放心、干部信任、人民满意的组织部长’。”
读了这则焦点新闻,笔者不由对党中央的英明通达顿生无限敬佩之情。党中央居庙堂之高,却总是心忧下边的那些公道正派、踏实干事、埋头工作、不事张扬、不投机钻营、不巴结领导的“老实人”的提拔使用问题。对老实人的关切始于我们的胡总书记对甘肃、宁夏等地干部工作的考察。
胡锦涛总书记上任之初,在对甘肃、宁夏等地干部工作的考察中,心系艰苦地区、心系基层岗位、心系公道正派的老实人,提出了不要让在艰苦地区、基层岗位、踏实工作、安心做事的老实人吃亏的用人导向。在这一用人导向的指引下,我们党的干部选任工作逐步形成了这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锐意进取”的用人标准。
对于那些不巴结领导、不跑不要、不投机钻营的公道正派、踏实干事的“老实人”,我们的以胡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一直都在心系着他们的提拔使用问题,并一次又一次地强调“不要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干好事的老实人吃亏”这一要求。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我们的中组部李源潮部长为了让更多的老实人能够脱颖而出,再次提出“要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这一用人新导向。老实人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就是不巴结领导。这一用人导向把我们党选人用人的考察对象直接锁定在那些“不巴结领导的人”这一群体,无疑将会给我们干部队伍中那些老实人提供更多的脱颖而出的机会。
二、老实人为何不易脱颖而出
品味党的这些用人导向,给人的一个总感觉,就是我们的党中央在干部的选任上绝对都是英明和清醒的。可是,在这些用人标准的导向下,为什么我们这里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等用人不正之风还是屡禁不止呢?我觉得这里的根子不在中央的用人政策、用人导向,而在于下边的执行与扭曲。它们惯常于玩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把戏。中央这么好的用人导向一经下边的具体执行、具体操作,就走了形、变了样。这是很多不巴结领导的老实人难以脱颖而出的症结之所在。
为什么群众信任、踏实干事、不事张扬、公道正派的老实人,在我们的选人用人机制中难以脱颖而出呢?从这种用人机制选拔上去的为什么大多是一些不能干事、只能拍个领导的马屁、不能吃苦、贪图享乐的昏官庸官贪官之类的人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样的用人现状说明,党中央居庙堂之高,仅仅提出一个英明正确的用人导向,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套设计一个专门确保“老实人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笔者之所以要同我们的中组部李源潮部长商榷这个“要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这一问题,并发出自己的质疑——不巴结领导的人在我们现有用人机制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提拔机会吗?其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我们现在的这种用人现状。
笔者认为,中央的用人导向毫无疑义都是英明正确的,但一直选不好人、用不好人,其根子还是出在我们的选任机制上。我们这里的干部选任机制,说白了也还不是依靠大范围的民主选人,也还不是依靠大范围的群众公意选人,而是依然还沿用着这种“少数人选人、一把手选自己小圈子人”这种传统选人模式上。
在这种用人模式上,领导或一把手的用人权力很大,又没有什么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想做官只能往领导身边硬凑,往领导的小圈子里硬钻。因为用人的提名权、举荐权大多掌握在领导手里。现在的官场是只要获得领导的提名和推荐,经过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被选拔上去。对于这样的近亲选拔,就是群众再不满意、再竭力反对,最后也都无济于事。虽然现在的选拔用人程序,也讲究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反馈出来的社会公信度和群众满意率之类的的东西,但这些传达民意的这种社会公信度和群众满意率之类的指标,在我们的用人程序上又有何用呢!既然群众反对无效、不满意无用,久而久之,群众也就对此一套选拔用人把戏冷漠起来。每每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考核领导人选,群众也大都对此敷衍了事起来。民主考核的结果可能满目的优秀等级,可是群众对这些人的怨言、憋屈依旧还会想大海的怒潮那样。群众在这种上级的选拔用人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用,充其量只能做一个民主推荐、民主评议的可有可无的道具或摆设而已,也难怪那些想做官的人根本就不去走群众路线,而把自己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领导的脸色和喜好。既然权力是从边弄来的,既然官位是领导赏给的,不巴结领导,不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能行的通吗?
哪一类人肯干这种巴结领导的事呢?在群众的眼里也无非是那些不务正业、油腔滑调、为人虚浮、投机钻营、拍马奉迎、脸皮黑厚的工作混子。这些人陪吃陪喝陪玩特在行,整天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做事上,而专门削尖脑袋往上钻,在领导身边跑来跑去,揣摩领导的喜好、讨领导的欢心。这些人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不管领导做的对与错,高尚与低俗,一切都唯领导马首是瞻,一切都为了讨领导的欢心,一切都为了获得领导的赏识提拔。弄虚作假、巴结领导、唯上是从是这些人的强项,是这些人的专长;踏实工作、做出业绩则是他们的弱项。这些人陪领导吃吃喝喝还行,真干工作、真干事业就没有那个能力了。
而老实人则与这些人的性格和品性恰恰相反,乃至水火不容。老实人就是一些踏实工作、崇尚实干、不事张扬、鄙视巴结领导、投机钻营的人。这些人最齿于拍领导的马屁,最齿于和领导套近乎,最齿于弄虚作假迎合领导的喜好。正因为这种性格和品行,让他们很难成为领导身边的红人、成为领导小圈子的自己人、成为领导赏识提拔的对象。但他们为人干事群众最放心、最满意、最知情。只可惜这些最知根知底知情的群众,在我们的选人用人机制上无权无势无用,即没有话语权,因而这些有群众基础、有工作能力、有责任心的老实人在上边领导的选人用人上就很难获得提拔的机会。这样的现状也只能让中央的用人导向一次次落实不下来,而把这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老实人一次次地拒之门外。
三、怎样才能让老实人脱颖而出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老实人吃亏、投机钻营者得利的现状呢?办法倒是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扩大干部选任的民主和群众的参与,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举荐权四大基本民主权利为平台,让更多的群众有序地参与到这种选人用人的过程中来。
现在的选人用人程序,第一个关口就是用人的提名。以往的提名权大多掌握在领导手里,而现在则增加一个民主推荐的渠道。这一点很好。如果能用好,可以开阔我们的选人用人视野,把社会上更多的优秀人才纳入到我们的选人用人行列,让那些不肯巴结领导而获得提名的老实人,通过这种群众民主举荐的渠道更多的脱颖而出。
具体的操作办法就是把群众的民主推荐当作基层岗位选人用人的一个极重要的提名关口来守把。用群众民主推荐的票数作为选人用人提名的一个重要依据,凡是民主推荐不过半的,均不能进入选任干部的提名程序,也就不能成为上边领导选任干部的考察对象或考察人选。基层岗位选人用人的提名这一关口,必须交给那些最知根知底知情的群众来守把。只有过了群众的民主推荐这一关口,才可能进入下一道关口,即上边领导的考察与选任这一程序。上边的领导应该而且必须从群众民主推荐出来的人选中选人用人,这样才能把好干部选任的群众基础关,才能遏制住一些领导唯亲、唯近的用人陋习。经过群众民主推荐的把关,那些弄虚作假、工作虚浮、私欲熏心、唯利是图、唯上是从、巴结领导的人,就会因为自己脱离群众而进入不到上边领导选人用人的考察范围。而那些扎根群众、埋头工作、踏实干事、清白做人、公道正派的老实人,则因为心里装着公道、心里装着群众、心里装着事业,而获得群众的信赖,并经过群众的民主推荐这一基层岗位干部人选提名的主要渠道,而进入到上边领导的考察程序和考察范围。
群众提名关口上的举荐权与上边领导在群众民主推荐基础上的选任权,把这种本由单位一把手独掌的权力,一分为二地拆分到群众那里。这其实就是一种极巧妙的分权机制。通过这种合理的分权,让知根知底的群众与上边的领导在基层岗位干部的选任中,都掌握着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决定权。在干部选任的第一关口,由群众掌握着用人提名的决定权;而在组织的考察选任中,则由上边的领导在群众民主推荐的人选中知人善任、择优而用。经过这样的分权设计,社会公信度大、群众满意率高、热心为民、踏实工作的老实人,才可能通过群众的民主推荐而获得上边领导提拔重用的更多机会。
当然,对于干部选任的拉票问题,要彻底杜绝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规定加以制止。比如凡秘密拉票一经查实,就一律取消其参选资格,并设立年数不等的禁选期,就像对严重违规违纪足球队员的禁赛处罚那样。
存在这种消极的拉票现象,并不能成为我们阻止群众通过自己的民主推荐而掌握这种用人提名权的绝对理由。须知,要破解这种老实人难以脱颖而出的选人困境,就必须把这种基层岗位干部选拔的提名权,毫无保留地交给群众的民主推荐去掌握。
居庙堂之高的李源潮部长能不能体察到这一点呢?这多半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我们的这个中组部部长在领导干部的选任上,一方面强调着要尊重民意,另一方面又在强调着“绝不以票数结果简单取人”。这种强调的心理又是什么呢?很耐人寻味啊!
很显然,如果尊重民意、以群众的民主推荐票数决定取什么样的人,就可能动摇我们干部管理的那个成规;如果又不简单以票数取人,这样又可能把民意的作用置于无足轻重的尴尬境地。但笔者要指出的是,以群众民主推荐的票数,即以民意为基础取人,这样的用人选人之道,很可能让我们的组织或领导举荐的人选受阻于群众的民主推荐关口之外,但这确实让更多的老实人尽快脱颖而出的主要渠道。
既然如此,我们的用人选人又何不以这种群众的民主推荐、民主考核为基础呢?须知,民意为大、民意是天。如果让民意为大、为天了,我们的干部才可能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
2009年11月15日 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