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学说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从李嘉图的研究出发”[i],然而,大卫·李嘉图的价值论是绝对的价值论,他在讨论商品相对价值变动的原因时说:“由于我希望读者注意的这种探讨,关涉的只是商品相对价值变动的影响,而不是绝对价值变动的影响,所以研究对于不同种类的人类劳动的估价的高低,并没有什么重要性。我们很可以作出结论说:不论这些人类劳动原来是怎样地不相等,不论学习一种手艺所需要的技术、智巧或时间比另一种多多少,其差别总是世代相传近乎不变,或者说至少逐年的变动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在段时间内对商品相对价值没有什么影响。”[ii]在这一段中,李嘉图就认为商品的“估价尺度”一经形成不变了,这种价值也就成为绝对的价值。
马克思的价值论是不是绝对价值论呢?对于这个问题,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马克思根本没有提到过这些东西,而只是说过商品价值;在《资本论》有关价值的整整一章中没有一点迹象表明,马克思是否认为他的商品价值论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社会形态,或者可以应用到什么程度。”[iii]所以,我们在《资本论》中是找不到“绝对价值”这样的字样的。
而我们在《资本论》第四卷《剩余价值史》第一册中,马克思在摘录魁奈《关于商业和手工业者劳动的问答》(德尔出版,第170页)一文时,有这样一段话:
“始终可以假定,它<交换>对于双方<当事人>都是有利的,因为双方都保证自己有可能享受他们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的财富。但是这里所讲的,始终只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财富同具有同一价值的另一财富交换,因而,不可能有财富的任何实际的增加<应该说:不可能有价值的任何实际的增加>。”(同上,第197页)[iv]
这一段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动,魁奈的原话是“不可能有财富的任何实际的增加”,马克思却在尖括号中把它变成“应该说:不可能有价值的任何实际的增加”,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因为前一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特别是在物物交换的情况下,不管怎么交换,财富都不可能增加。但是,一旦把“财富”一词换成“价值”,意思可大不一样。具有一定价值的财富同具有同一价值的另一财富交换在交换中,虽然财富是不可能增长的,一个鸡蛋就是一个鸡蛋,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变化,但是其价格是变化的,过去一个鸡蛋是一毛钱,由于生产条件的变化现在一个鸡蛋可能是五毛钱,鸡蛋的价格变化了。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交换的货物即财富总是不变的,但是,价值却由于生产效率提高而下降,而且有时是很大的变化。所以说,财富和价值是不一样东西,财富不变的,而价值是变化的,它们是不可能相等的。而马克思却固执地认为:“改进机器,在生产中采取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使得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用同样数量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产品,但决不是创造出更多的交换价值。如果我用纺纱机能够在一小时内生产出比未发明这种机器以前的产量多一倍的纱,比方从前为50磅,现在为100磅,那么我在一定时间内用这100磅纱所交换到的商品不会比以前用50 磅交换到的多些,因为纱的生产费用减少了一半,或者说,因为现在我用同样多的生产费用能够生产出比以前多一倍的产品。”[v]
这说明马克思的思想中,价值是绝对不变的,所以才作这样的改动,说明他思想中一直坚持的价值观即“人类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绝对的价值观。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涉及“绝对价值”一词至少有5次(第二编第六节“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除恩格斯引用杜林的话1次外另有4次,第三编第四节“分配”1次)。杜林把马克思的价值论“看做只是把问题弄得更不清楚的 “自然价值”,甚至看做直到目前为止在经济学上据我们所知还根本没有通行过的“绝对价值”。”[vi]针对杜林恭维马克思说马克思的价值是“到目前为止在经济学上据我们所知还根本没有通行过的“绝对价值””这一说法,恩格斯的反应是说“没有提到”,再没有对这个绝对价值概念作更多的评价,也没有说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绝对价值还是不是绝对价值。
如果马克思的价值不是绝对价值,当恩格斯只用“没有提到”这几个字来打发杜林的“恭维”时,听过《反杜林论》全部草稿的马克思[vii],应该明确地提出反对意见,可他还是同意恩格斯的说法,这至少说明马克思是默认恩格斯的做法,也同时默认他自己的价值概念是“绝对价值”,至少是没有使用绝对价值概念的绝对价值。原因很简单:“古典经济学的最后一个分支——李嘉图学派,多半是由于不能解决这个矛盾而遭到了破产。古典经济学走入了绝境。从这种绝境中找到出路的那个人就是卡尔·马克思。”[viii]
所以,马克思没有使用“绝对价值”这个概念只是文字上没有使用,不代表与这种思想无关,是未明确使用的“绝对价值”概念的绝对价值。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反映证明这一点,如果马克思的价值论不是绝对价值,那为什么不明确地说马克思的价值不是绝对价值呢?
补记:
下面两段是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的话:
“李嘉图比亚·斯密已经前进了一大步。李嘉图关于剩余价值的见解是建立在一种新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的,这种理论在亚·斯密那里虽然已见萌芽,但在应用时又几乎总是被他忘记,这种价值理论成了以后一切经济科学的出发点。”(《马恩全集》第24卷第16页)
“然而李嘉图关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学说,用不着等到洛贝尔图斯的《认识》出现,才用于社会主义的目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第609页(第2版)上,从《国民困难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致约翰·罗素勋爵的一封信》(1821年伦敦版)这一著作中引用了“剩余产品或资本的占有者”这一说法。”(同上)
[i]、《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3卷,第231页。
[ii]、[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郭大力、王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9月版,第16-17页。
[iii]、同1,第238页。
[iv]、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版。第407页。
[v]、《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1卷,第371页。
[vi]、同1,第238页。
[vii]、同1,第49页。
[viii]、《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1卷,第345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