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上的无知
周承友
年末岁初,潘志新在此连篇累牍地发表了有关唯物史观等方面的六篇文章,其主旨是否定马克思的两大发现特别是唯物史观。
潘的《〈线性历史观的终结〉讨论》一文是他几篇文章思想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论点是:生产力概念的混乱导致了唯物史观的“不合理”和“难题”。“不合理”之处是:“既然生产力的发展来源于生产力内部的要素与生产关系的共同作用,那么生产力又怎可能与给自己力量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呢?”‘难题”在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步说”与推理过程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错位说”的矛盾,这个矛盾和对立就能导致唯物史观的彻底瓦解。”潘为此还作了大量的引证,其实是个无知之徒。
早在1980年代中后期,我国哲学界就“生产力问题及其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掀起过热烈讨论。胡承槐、石婷婷的《也论生产力的实质、动力和规律》一文(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就是那时的一篇优秀的唯物史观的论文。综合那时讨论的积极成果和笔者的理解:生产力既然是“力”,就鲜明地体现了其内涵,生产力就是指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而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的简单内涵。生产力的要素、结构、系统甚至环境问题等等都属于生产力的外延方面。生产力系统可包括物质技术系统和劳动组织关系系统两大部分。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技术状况和劳动组织关系状况上而主要体现在其物质技术状况上。生产力的发展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矛盾和动力。主体的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主体需要的可能。而生产关系就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一般的劳动组织关系,如分工、合作、管理、劳动联系形式或交换形式、消费形式等;二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权和利的关系,如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这就是狭义的通常意义上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通过它们的中介——劳动组织关系(的体制、形式、过程等)相互连接而共存于一体(生产方式)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都是唯物史观的常识。当然,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还在于: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人类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在内)决定社会意识。
潘文无视唯物史观发展上的常识和积极成果,不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真正含义,却大肆卖弄,武断地得出唯物史观的“不合理”,可见其无知之极。所杜撰的唯物史观的“难题”更是谬误之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当然是同时存在的,只要略知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发展的“三形态”与“五形态”之间关系的论述,就可知潘的“同步说”和线性论的谬误。至于潘的“错位说”的历史现象,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同步而又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表现(这些理论和事实早有证明)。
2010年1月2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