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期间,周恩来问薄一波:“你在晋冀鲁豫与伯承同志、小平同志共事多年,你对他们二位的工作怎么看?”薄一波说:“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很好,确实是同心同德,和谐有致。”周恩来说:“我不是讲他们的配合,而是问你对他们的工作方法有什么看法。”薄一波未假思索地反问:“总理,你是老领导了,又与他们相识甚早,您看呢?”周恩来爽然一笑:“好啊!你又把问题原样奉还了。”周恩来说:“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你看是不是这样?”薄一波回答:“完全同意总理的评价,这8个字概括得很准确。他们在工作上所以配合得那样得心应手,恐怕这是一个重要因素。(见余玮《薄一波与毛泽东周恩来的点滴往事》)
周总理说邓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刘伯承同志是“举轻若重”,不仅得到了在刘邓身边工作多年的薄一波同志的完全同意,就是与刘邓相距极远甚至只能从媒体上了解他们的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都感觉周总理的评价确实非常到位。邓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其实就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大局上的敏锐,也是毛主席所倡导的“战略上藐视敌人”的英雄气概。联系邓小平同志从文革中复出到为改革开放进行总体设计的非凡历程,这一点表现得非常突出
——为扭转文革带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灾难性影响,邓小平同志复出伊始,就立刻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抓革命”的折腾中看到了“促生产”的实惠;人民群众与悼念周总理密切相关的“四五运动”,就是对邓小平同志工作的有力肯定和热切期盼;
——为真正落实毛主席开创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的探索,邓小平同志重新在党内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赢得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好机遇,“小平您好”的横幅标语,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附带产生出精神领域的负面影响的时候,又是邓小平同志及时地发现了问题苗头,响亮地提出“反对和抵制精神污染”的方针,我们现在通过现实境况去回想小平同志当年的呼吁,难道不会强烈地感到“假如……今天就……”?
——即便是在80多岁的高龄,邓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也是那样的风采灿然。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对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前进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的作用,也是举世公认的不可估量。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同志陆续提出的“十个如果”的担心,无一不体现老人家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洞察出其发展趋向的敏锐感觉。现在回过头去看“十个如果”,我们对于老人家的“举重若轻”当会有更加深切的理解的。
但正如周总理所指出的那样,光有邓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而没有刘伯承同志的“举轻若重”,刘邓的威名恐怕也很难有效建立。在战略上固然必须藐视敌人,但在具体的战术上又必须重视敌人。刘伯承同志的特点,就是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在切实详细地掌握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谋定而后动”,他的“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的名言,就是这种“举轻若重”品质的最好体现。其实像刘伯承同志和邓小平同志这样的“轻重搭配”,在华东野战军的首长身上也是一样的,陈毅同志可说是“举重若轻”,粟裕同志就像刘伯承同志一样“举轻若重”,他们之间的配合默契和谐,也是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就像邓小平同志与德国总理施密特会谈时指出的那样,我是管大方向大方针的,具体的工作都是一线的同志们在做,要落实邓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在革命战争年代离不开刘伯承同志那样的“举轻若重”,在改革开放中也同样如此。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假如邓小平同志在设计好改革开放路线图之后,能够有很多很多像当年刘伯承同志那样的“举轻若重”者来付诸实施,很可能那“十个如果”的担心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沉重。
让“举重若轻”者的谨慎细致来配合落实“举轻若重”者的远见卓识,周总理对当年刘邓的评价,永远富于指导意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