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是听证会最大作秀者?
国家发改委11日在其网站发表文章《听证会的不正常现象是否说明有猫腻?》(中新网)这已是发改委就价格听证会问题发表的第四篇文章了。
在《听证会是真听还是“作秀”? ——听证会热门话题系列谈之一》中, 为了说明听证会不是作秀,列举了哈尔滨水价听证会的例子,由于消协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将一位退休干部的身份写成了“下岗职工”;另一位领取失业救济的真正下岗职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声称自己是所谓的“董事长”;一位法律工报名时说自己是律师,消协没有审核就予以认可等,这确实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组织,提高工作水平。不过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恰恰从反面证明了听证会不是作秀。试想,如果没有听证会这一平台,如果不让媒体充分地、公开地报道听证会,这些问题就很难暴露出来。如果政府有关部门真想作秀,岂会让这些“蹩脚”的“演员”如此作秀来砸“牌子”?
在《“逢听必涨”还是“逢涨必听”? ——听证会热门话题系列谈之二》中,为说明听证会不是“涨价会”,完全不顾“逢听必涨”的普遍现象,只举“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了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听证会”一例,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这说明听证会也有听“降”的,并不是一些媒体反映的“逢听必涨”。
在《老百姓意见被代表是误解——听证会热门话题系列谈之三》中,为说明老百姓意见没有被代表,搬出了2008年修订的《政府定价听证办法》,因为在这个听证办法中,“听证会代表”修改为“听证会参加人”。因为参加听证会的消费者并不是“代表”,因而不可能存在老百姓意见被代表的情况。
在《听证会的不正常现象是否说明有猫腻?——听证会热门话题系列谈之四》中,为说明听证会没有猫腻,列举了郑州天然气价格听证会上有人举 “反对涨价”牌子,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上有人向主持人投掷矿泉水瓶的例子,出人意料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其实这些恰恰说明,听证会没有“猫腻”,说明民意表达渠道是畅通的、自由的、让大家发表意见的”。
纵观这4篇文章的行文逻辑,论证的方法无一不是公众说“是什么”,发改委就反其道而行之说“不是什么”;引用的论据大多是化腐朽为神奇,公众指出的价格听证会的显而易见的问题,被不可思议地说成了问题不存在的证明。
读罢发改委为听证会辩护的4篇雄文,我更加坚信,这样的听证会不作秀根本开不成,不是作秀“演员”的“蹩脚”砸了“牌子”,而是“逢听必涨”的这个事实,决定了这是一个任何天才演员都无法胜任的角色,包括你发改委为听证会辩护的4篇雄文同样是“蹩脚”的。因为,在收入几无增长或根本就是下降的情况下,要百姓爽快容忍物价全面飞快上涨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读罢发改委为听证会辩护的4篇雄文,我学到了一点常识,听证会就是“听涨会”,听证会与百姓没有关系。听证会听取意见,其实与通常意义的听取百姓意见不同。既然开了听证会,就决定了势必要涨的趋势,只不过是就涨价的合理幅度上,再征询、听取、综合一下有关部门的意见。
公众对听证会有误解是事实,但是公众对听证会的误解,首先是听证会组织者的忽悠引发的。我个人理解,去年物价全面上涨的首要原因,是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完成“保八”的需要,如果有关部门能开诚布公向百姓说明这一点,这件事就上升到了国家大事、民族大义的高度,我想大多数百姓是能够理解这一点的。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发改委对物价的指导就出了问题,名目繁多的听证会在全国各地集聚登场,一定是把百姓的钱包当印钞机了。这也难怪发改委不得不赤膊上阵了,成了听证会的最大作秀者。
2010年1月12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