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孔子和他的儒家
我打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说一下孔子和他的儒家。
何为历史唯物主义?我想,首先,它承认人民,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其次,它承认真理、正义、文明、进步。一切人民的需要,一切有益于改善人民生活的行为,一切能够推动社会向着文明进步方向发展的举措,都是真理、正义、文明、进步的体现。最后,它坚信封建社会战胜奴隶社会,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一种进步。
我知道,当我一提到人民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反对,他们问:谁是人民?谁能代表人民?我的回答是,人民只是一个政治的术语,只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民,而没有超越历史的人民。单个的百姓不构成人民,只有联合的团体,对社会和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群体性大众,才能称之为人民。那么,作为政治术语中的人民,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它有自己的代表,有自己的英雄。第二,人民支持自己的英雄。第三,英雄与支持者形成的团体所从事的活动符合人民的意愿,并且有益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能够推动社会向着文明进步方向发展。
有了以上几条,我们就可以对历史中的人物做一个评论了。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总设计师
孔子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两句话就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秩序,这两句话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今天在我们读者中间,有许多人都学过一点法律知识,大家可以试着想一想,这两句话是不是可以完全地从逻辑上构成中国封建社会的宪法大纲呢?
原来为中国封建社会立法的人是孔子!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意思是说刑不能用于大夫以上的高官,社会政治活动不能让庶人参加。可是在如今的社会中,有多少人能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多年以来孔子的形象被人们过渡地美化了,以至于人们在解读孔子的言论时,总是往好处想,这未免自己骗了自己。“刑不上大夫”很好理解,但是“礼不下庶人”中的“礼”字,并不是“礼仪”中的“礼”,而是指一种指政治活动。要知道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礼”是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资格参加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既便只是一些祭祠,那也是孔子那个年代奴隶主阶级的一种统治方式,因此决不能让庶人参加。就象今天某种形式的大会,是谁想参加就能参加的吗?所以,对应前半句中的“刑”字,把“礼”做为一种政治活动来解释,更能体现孔子的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好理解,这里就不做解释了。
那么,把孔子的这两句话结合起来该怎么理解呢?是不是这样:国家采取皇权制;国家事务由皇帝和士大夫集团管理,老百姓不得参于;社会按血统划分等级,人生而不平等;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国家和社会的秩序。
如果是,那么这不是一部很完整的封建社会宪法吗?
原来,为封建社会制定宪法的人是孔子,孔子居然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的总设计师呢!
看来,今天的人们对孔子应该有一个重新的审视了。
我们的社会总是存在着斗争,我们不能不正视这种斗争,我们总不能掩耳盗铃,否则我们成了什么了?难道我们愿意做羊式一族,被人驱而牧之?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我们喊: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孔子说:对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我们喊:民主自由万岁!
孔子与我们的矛盾大略如此,我们不能不正视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