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冶编著的《皇天后土》随感(之一)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陶冶老师,并得知陶老编著的电视报告文学《皇天后土》即将付印。阅读了陶老发过来的“书前书后”,了解到纪英林同志是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逐步成长为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直至中央候补委员。就有一个急切地想看到全书,进一步了解纪英林同志经历的愿望。
当拿到《皇天后土》这部书时,恰逢也是任职于农村的安徽省小岗村党委书记、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同志不幸去世的消息传来。由于了解到沈浩同志与纪英林一样,都是任职于农村的基层干部、都是受到表彰的共产党员,不由自主地就让我发生联想:他们活动在不同的年代,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他们所领导的村民(人民公社社员)们有什么不同呢?带着深深的疑问开始阅读《皇天后土》这部大作。
一、为集体
打开电视报告文学《皇天后土》的第一集,纪英林——一位农民劳动模范的名字映入眼帘。镜头中映闪着纪英林和他的伙伴们,他们生龙活虎、实实在在的劳动景象真实感人。感动着现今仍有社会主义理想的人,而对于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信条不放的“小岗人”不仅不会感动,他们可能还要说:纪英林们是一群傻子,是要天诛地灭的。
看吧,纪英林带领他的伙伴们为集体农田打井的镜头:从日头落山到日出,干了一宿的“青年老虎打井队”的队员们该换班了。团支委李相臣喊道:“谁累得不行了,跟我走。”没人吱声,谁也不愿回去休息,多熟悉的镜头啊,凡是从那个年代(包括80年之前)过来的人,谁没有这个经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哪个不是争先恐后,谁力气出少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平原上的井打完了,可是900垧山地一眼井也没有。纪英林又提出进山,为山坡地打石头井。他媳妇说他:“你可真是个虎头啊,咱希图啥呀?是谁拿枪逼你这么干吗?”纪英林回答说:“是我自己逼的,我自己那个良心。国家这么需要粮食,咱农民供应不上去,工人吃什么?”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纪英林这个土生土长的青年农民,想的不是一家一户的小日子,他想到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他想的是集体,是国家。
1959年2月23日 ,农历正月十六。高山老虎打井队一批有积极性的队友,跟着纪英林自愿成立岭下公社第30独立生产队。巧的很,这个独立生产队的人数与“按手印、搞单干”的小岗村一样,也是十八人。这两个十八人却是截然不同队伍!纪英林们十八人放弃了那些有井的水浇地,他们重打锣鼓另开张,开进新地块,重新建家业。岭下公社另拨给他们十八垧地,四匹老马两头牛、一挂胶轮车、一台花轱辘车。就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辛勤劳作、艰苦积累、发展壮大建立了红石岭大队,很快就发展到60多户人家。并逐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为国家上缴了无数公粮。在四十多年前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大队就购买了40多台14吋电视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七十年代时一个劳动日值人民币3元,差不多相当于那时的十六级国家干部的收入水平。而小岗村那十八人怎么样呢?我们从媒体上知道:他们自私自利,集体伙着干的时候,都怕别人占了自己的便宜,出工晒太阳比着少出力。守着大片的土地却吃着国家的返销粮(也有纪英林们生产的吧),“春天一到”十八个人就鼓动着分田单干。他们单干了多少年,村子也没有什么变样。两相对比,红石岭、小岗村的人员面貌、生产模式,谁先进,谁落后?是集体的力量大!红石岭大队的社员们改土造田、平沙包填洼地、打水井修灌渠,保障农业生产年年好收成,壮大集体经济,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又都得到了集体的关照。要不,怎么会有其他生产队的人们想着入队呢(搬到红石岭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