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米米”和“菩提明镜”之间关于“百家讲坛”的争论,关注一段时间了。我为这场争论喝彩!
其一是因为双方唇枪舌剑、刀光剑影,展示了丰厚的文化功底,渊博的知识储备;其二更为重要的原因它一改过去在论坛里的那种胡侃闲聊或偶尔玩弄一点风月小诗,而把“话题”整个的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
当然,我这里要郑重说明,我并不反对在论坛里谈论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或发表一些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论坛正是因为她们的存在而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如果论坛里全部充斥着这类内容,总也不去触及那些我们这个时代和民族所应该面对和解决的共同问题、大话题、“类问题”的话,那么我们这个论坛的层次就永远不会提高。
发生在“米米”和“菩提明镜”之间这场争论的意义就在于,它触及了一个我们这个时代和民族的人们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话题,那就是: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当然,关于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提了出来,至今已经将近一个世纪,近一个世纪以来,这个问题反复地被人们提起,激起人们讨论的热情。但是显然,不同的时代,赋予了这个问题以不同的含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如何对待”的问题是侧重于“怎样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毒素”,改造我们的文化,改造我们的国民性?
而今天“如何对待”的问题,则更侧重于“怎样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优秀的成分”,抵御西方工业文明(西方文化)的副作用?
当然,这两个问题始终是并存的,前一个问题,今天仍没有最后解决,仍需进一步努力。但是在当代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后一个问题显然显得更为迫切。
所谓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随着我们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象洪水(但非猛兽)般涌入我国,他在荡涤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糟粕和毒素的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我们民族文化中精华和优秀的成分,使其面临着流失、丧失殆尽的危险!作为对这样一种潮流和倾向的强烈反弹,于是催生出了所谓的“国学热”,当然,也成就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这个栏目。
关于如何对待“百家讲坛”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鉴于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而且对这个问题早有答案和定论。因此我不想无谓地搅到这场口水仗之中。
我在这里思考和关注的是由此而想到的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当下正在蓬勃发展“新文化运动”(有人称之为“第二次新文化运动”、“文化革命”、“中国的文艺复兴”)?以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新文化运动当中?
纵观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任何一场“文化革命”都必然地伴随着“文化形式”的变革。正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伴随着“白话文”的兴起,欧洲文艺复兴伴随着“方言文学”的兴起和“印刷术”的应用一样,“第二次新文化运动”则伴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兴起。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是,现代传媒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
单就当下的文化领域来说,我认为正在发生着一场以现代传媒技术为支撑的新的文化革命,或者叫做“第二次新文化运动”。作为其技术支撑的现代传媒,主要包括网络、电视、手机、尤其是网络技术。当下,旧的文化形式再也无法容纳日益蓬勃发展的新的文化内容了,
于是各种新的文化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电视频道、电视栏目、电视剧的受众、种类、题材、风格空前多元化,什么“武打片”、“古装戏”、“肥皂剧”、“历史剧”、“主旋律”、“都市情感剧”、“青春偶像剧”、“灰色幽默剧”、“搞笑剧”、“红色经典”。
网络方面什么“博客”、“空间”、“论坛”、“社区”、各种网站、“网络语言”、“网络文学”、“网络音乐”、有声小说、短信、彩铃等等。
涌现出一大批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符号”,例如:“新自由主义”、“新左派”、“赵本山”、“小燕子”、“春晚”、“易中天”、“于丹”、“青歌赛”、“超级女生”、“腾讯QQ”等。
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例如在思想领域,“非正统”的思想则借助于互联网在广泛传播:王怡、吴思(《潜规则》的)、陈永苗、冉云飞、刘宁军、“十年砍材”、安替,及他们的“友情链接”群体。
代表性的网站、论坛有:天益思想库、普世社会科学网、智识学术网、孔夫子旧书网、闲闲书话、大风在线、公法评论、宪政知识网、法律思想网、野草先锋网、教育革命网。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论言论自由》的胡平;
历史学领域的代表是《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及其效仿其同类风格的创作群体;
国学领域的代表是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阎崇年、纪连海、蒙曼等《百家讲坛》的主讲群体;
网络文学领域的代表人物,早期的有荆雀、痞子蔡、安妮宝贝、今何在、慕容雪村、宁财神、天下霸唱、赵赶驴、刘少言。近期的有江南、阿越灰熊猫、晴川、烟雨江南、酒徒、老猪、雪夜冰河、叶听雨。
在短短十年中,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远远超越当代文学纸质作品六十年的数量。拥有5000万读者和10万作家,正在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每年诞生1000部长篇小说;
网络音乐领域的代表人物有庞龙、杨臣刚、香香、郑源、胡杨林、刀郎等
这场新文化运动,概括地说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现代传媒技术与传统文化形式相结合。电视剧是传统的电影艺术与现代电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各种学术论坛、学术网站是传统学术研究、传播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的产物;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创作、传播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的产物;网络音乐是传统音乐创作、传播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的产物;《百家讲坛》则是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传播与电视技术的结合的产物。
第二,是草根学者的广泛参与。如果说电视技术出现的革命意义在于它把过去只有少数人有权享受的文化产品直接送到了寻常百姓家,实现了文化产品“享有”上的平等和大众化的话,那么网络技术的出现的革命意义则在于,它实现了文化产品“创作”上的平等和大众化,它把“文化创作的权利”送到了寻常百姓家。每个人不管他是什么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创作和发表他的作品,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广泛性、大众性、参与性,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三,藐视权威,挑战成规。这场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藐视、批判、否定、挑战权威。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长期以来形成的,为人们所公认的“学院派”的文化创作表演、人才培养的“模式”、“规则”、“程式”、“标准”,以及作为这些成规的代表和化身的各个文化领域所谓“泰斗”、“大师”、“名家”。表现为不按“常理”出牌,不按“套路”来,“超常规”、“无厘头”。例如赵本山小品的走红、“原生态”歌手的崛起、“星光大道”歌手的不俗表现、于丹的成名、网络作家的成长、网络歌手的创作和表演——,都是对这些所谓“学院派”、“权威”的无情的嘲弄。
第四,古典经典文本的“翻唱”和重新诠释。如果说任何一场“文化革命”,都必然地伴随着“文化形式”的突破和变革,这是一个规律的话,那么,“文化革命”的另一个规律就是:它必然地借助于古典、经典文本的“翻唱”和重新诠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如此,作为康有为“戊戌维新”舆论准备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也是如此。“五四”新文化运动,尽管是一场否定传统文化的革命,但也要基于对古典、经典文本的批判(批判也是一种诠释)。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风行,“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相继被拍成电视剧,中国历史、哲学经典走上《百家讲坛》,都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第五,与受众的互动。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每一个人既是信息、文化产品的接收者、享有者,同时也是信息和文化产品的发布者、创。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平等地进行交流和互动,改变了传统文化形式的那种“单向交流”的信息传输模式,这是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例如“聊天室”、“电子邮箱”、“博客”、“空间”、“论坛”、“社区”。
第六,个性化、多元化、非标准化。这是一个多元选择的时代,不仅文化产品的形式、种类、风格是多元化的,文化产品的受众、“读者群”是多元化的,文化产品的创群体也是多元化的。下至小学生,上至大学教授都有权利发布自己的信息和文化作品,可以不拘规范、不拘形式、不追求所谓的“标准”、“完美”,只求真实、率性地表达。“内容为王!”,“只有不完美的才是真实的!”。而不拘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率性的表达中自然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总之,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如恩格斯评价“欧洲文艺复兴”时所指出的,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未完待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