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缺席审判“孔子”,何时方休?》到呼唤第二次五四运动
甲.评《缺席审判“孔子”,何时方休?》
一.单看这个标题,就自相矛盾,非常不通!
1.不能批评历史人物吗?这叫做“缺席审判”吗?
2.如《缺文》所言,批孔言论正是因相关电影的播映而“随之涌现”,这个“被偶像”的“孔子”并没有缺席,因为被告正是“孔子”的“造偶像”者!
3.“何时方休”四个字真令人毛骨悚然!“休”是什么?是“不争论”吗?是“万马齐喑究可哀”吗?《缺文》是认为靠这一个“休”字就可以复兴中华吗?
其实,文化是上层建筑,文化方面出问题,就是因为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出问题!全社会的道德沦亡,肇因于经济、政治方面的大问题,岂能归咎于五四运动?
如《缺文》所言:“孔子受任鲁国大司寇,第一件事情就是堕三都,也就是向鲁国最大的三个利益集团开火。”打败不了最大利益集团,就只能当“丧家之犬”了!
五四运动要“外抗强权,内除国贼”,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缺文》所谓的“失去道德约束的自由”吗?毛泽东继承五四精神,他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缺文》所谓的“失去道德约束的自由”吗?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说: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那末,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 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我们讨论中国文化问题,不能忘记这个基本观点。
“这样说来,问题是很清楚的,我们要革除的那种中华民族旧文化中的反动成分,它是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的;而我们要建立的这种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它也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据。”
二.【《缺文》说】:“‘五·四’青年们从小接受的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修齐治平,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种良好的道德根基,再有自由平等的表达权,就形成了最优秀、最有活力的‘五·四’青年。”
【评曰】: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真的应该归功于传统文化、甚至归功于孔子吗?何不看看此前半世纪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的简介:
洋务运动[百度百科]
概述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产生原因
1)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王朝统治
3)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
4)总理衙门设立后,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统治者暂时支持有实力且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5)工业革命的扩张,“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持续时间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19世纪60-90年代,分前期与后期)
产生过程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奕䜣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三.【《缺文》说】:“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益而只感念西方的自由民主革命精神,这是中国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根源,是中国逆向种族主义泛滥的根源,是中国崇洋媚外的根源。”“为什么“五·四”青年们想象不出失去道德约束的自由后果?”
【评曰】:继承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传统会成为“中国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根源,是中国逆向种族主义泛滥的根源,是中国崇洋媚外的根源”吗?五四运动的青年们所要争取的是“失去道德约束的自由”吗?看一看“五四运动”的简介吧:
五四运动[维基百科]
五四运动中,国立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就此,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抗强权(对抗日本侵权),内除国贼(惩除媚日官员)”。
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追随“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探索强国之路的思想文化运动。
背景
新思想的传播与社团的发展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北京大学为首的高等教育发展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民初以来的反日以及国耻情绪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全部占领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于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的不满,被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而发挥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其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同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为: 1、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2、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 3、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北京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驻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亲递换文,后被北京学生痛殴。在中国对德宣战,与日本同为战胜国,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没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扩大了,这一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
一次大战期间工商阶层的发展
清末以来,中国的工商业虽有所发展,但在西方产品的输入情形下,中国本土工商业的发展仍然有限,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产业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主要力量。
四.【《缺文》说】:“中国革命的成功客观上受益于孔子的思想,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评曰】:1.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如此论述中国革命的特点:
“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的文化。
“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作为统治的东西来说,这种社会的政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
“这些统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就是我们革命的对象。我们要革除的,就是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政治、旧经济和那为这种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旧文化。而我们要建立起来的,则是与此相反的东西,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
“那末,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又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呢?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由此可以断言,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所谓中华民族的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在中国从事革命的一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变为向隅而泣的可怜虫。”
2. 毛泽东并且明确地论述“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一正确的命题,还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就提出了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而为当时一切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人们所赞成的。不过那时这一理论的意义还没有发挥,以致人们还只是模糊地认识这个问题。
“这种“世界革命”,已不是旧的世界革命,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早已完结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而是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同样,这种“一部分”,已经不是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绝大的变化,这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这一正确的命题,是根据斯大林的理论的。”
五.【《缺文》说】:“或许,电影《孔子》将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转折点。一旦中国人恢复文化自信,世界将撇去浮躁,回归和谐。”
评曰:台湾人尊孔尊儒、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有自信,但他们这一边向大陆要求200亿的单边优惠,那一边就拿出67亿向美国购买武器!
清季中国之所以会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侵略,是因为满清早就“打倒孔家店”了?
是否十三亿中国人日日夜夜都多看几次电影《孔子》,钓鱼岛、麦克马洪线、藏独、疆独等等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而美国人那边也就不要强抢伊拉克的石油了?
是否是否十三亿中国人日日夜夜都多看几次电影《孔子》,医疗、教育、住房这新三座大山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中国的问题,在于做实事,而不在于那些天花乱坠的空想空谈。
要振兴中华,除了继承“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五四传统以外,别无出路!如果内不能除国贼、外不能抗强权,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能不道德沦亡吗?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如此评述那些“空谈者”:“来这么一套,骗那些不知世事的人,以便时机一到,资本家们就很有理由地去拿百分之四十九或五十一,而把全民族的利益一概卖给敌人。这个叫做偷梁换柱,实行投降之前的思想准备或舆论准备。”
乙.呼唤第二次五四运动
国事蜩螗,症结何在?
正在“内除国贼,外抗强权”这八个字!
辛亥革命,满清覆灭,嗣后却有袁世凯的洪宪窃国,犹需蔡锷的“护国战争”以保“共和”。
五四运动亦并未真正结束,当前神州困局,更需一场新的五四运动以救国救民!只是,若要“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如今又比1919年困难得多了!
----------------------
【附】:
【图:蔡锷将军】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