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从光明网上看了罗志渊先生的《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一文,谈及了龙应台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野火集》及其社会评论的意义。因笔者也刚刚拜读过龙先生的这本书,颇有感触,抒就此篇。
《野火集》是由龙应台在1985年写给《中国时报》的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文章所结成的集子。虽然时隔20多年,今天读来仍然有一种深深的震撼和真切的现实感,这是因为今日大陆发展过程中沉淀出来的许多社会问题与昨日台湾的遭遇有诸多相似之处。在上世纪50—80年代,台湾创造了经济飞跃式发展的奇迹,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90多倍,人均收入提高了50多倍。一方面是资本膨胀、生产扩大、物质丰盈和生活宽裕;另一方面则是环境恶化、知识贬值、道德衰败和欲望倾泻。龙应台从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谈起,呼唤民众的公共道德和市民意识,在台湾产生了很大反响,以至在台湾知识界形成一股评议思潮。如果说后来台湾社会风气有明显转好的话,这不得不给龙应台记一大功。
确实,当时的台湾与今天的大陆何其相似呢。龙应台在《野火集》中这样来描写令人痛心的台湾:“为了多赚几毛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辗过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给轰倒……”这些不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让人伤心的事件吗?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刚刚趋于平静,近日三聚氰胺又开始“借尸还魂”,原来毒奶粉“余孽犹存”。令人忧虑的是,不仅仅个别商人为了牟利而丢掉了自己的良心,其它行业和群体也充斥着无数被金钱所麻醉的人们。当一个社会的公德和良知被资本慢慢地征服、俘虏和腐化时,这个社会的文化精神与道德灵魂也逐渐被侵蚀和吞噬。纵然它有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纵然它有蒸蒸日上的增长率,终究不过是一具丧失灵魂的僵尸,恰如一个只长身体不长智慧的弱智儿,缺乏基本认知和辨别能力。
近3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路凯歌,持续增长,创下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奇迹。许多西方人都惊叹中国人了不起。但是,我们自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后发优势以牺牲环境、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所取得的。更需要惊醒的是,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瘸腿式”的发展,即与经济的疾飞猛进相比,科教文卫事业还相对落后。中国要在社会综合发展中实现突破还尚待时日。我们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一些人的腰包比原来鼓了很多,但精神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更加丰实。相反,不少人随着物质生活的丰盈,精神世界更加萎靡,道德日趋败坏。因此,那些富起来的中国人更像是一个个暴发户,却不是一个个有修养的绅士。有钱并不意味着有修养,财大气粗并非就是心宽体胖。在国际社会中,我们惹人羡慕,却很少赢得真正的尊敬。经济发展起来的中国更需要一次文艺复兴、一次文化启蒙、一次精神道德的洗礼与重生。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知识分子都是良知的代表,都是理性思考的重要力量,都是开创新风气的时代引领者。他们将是中国思想启蒙与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开启现代化进程的英国在18世纪初期就经历一场道德改良运动,美国民众则在19世纪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的禁酒运动以扭转社会不良风气。在这两场运动中,肩负社会道义的知识分子们,一方面借助报刊媒介形成一股巨大的舆论力量,臧否时弊,激浊扬清;另一方面通过支持政府立法,涤荡社会陋习,匡正社会风气。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传统,无论居于庙堂之高,还是处于江湖之远,他们都是一股主导社会理性思考的重要力量。 时至今日,虽然有些人或者因为生计所迫、或者由于难以抵制的诱惑,身上沾染了许多铜臭气,但不可否认,中国经济改革之后的社会调整、道德重建与思想启蒙仍然离不开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撑。哪怕是通过自我反思,他们也是弘扬社会公德的重要力量。
不会“生气”的中国人是可悲的,麻木的知识分子更令人心痛。在某种程度上讲,在不良风气面前,民众的“万马齐喑”既是社会道义和公民责任感极度缺失的表象,也是这个民族道德灵魂正在泯灭的先兆。“生气”不是无味的抱怨,而是勇于承担起反思社会、匡正恶习和维系稳定的责任。我们国家不仅提出了“依法治国”,也提出了“以德治国”,而“德治”的实现主要还要取决于民众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精神、理性思维和道德意识的提高。当我们每个人都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时,当我们都对身边的丑陋行为无动于衷时,小偷们在得意地窃笑,暴徒们更加恣意妄为,欺诈者也更是屡屡得手。当人们安于现状、避嫌自保、麻木不仁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也在丢掉自己的良知和灵魂。其实,一时置身事外也不过是一种苟且,今天的旁观者说不定就是明日的受害者,而彼此看热闹的心态更是一种令人心痛的丑陋。要晓得,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当民众一起呐喊捉贼时,小偷也就心虚腿软,而当人们都冷漠旁观时,窃贼则胆敢拿刀相向。为了不成为明日的受害者,今天我们就开始学着“生气”吧。大家都站出来、说出来,这就是一股坚不可摧的道德力量。
有人说,谁说中国人不会生气,我天天都在为老婆生气,为孩子生气。我看,这种私自的“生气”还是越少越好。也有人说,我也在生气,我天天在骂政府、骂领导呢。我看,这种无礼谩骂式的“生气”也是越少越好。我们的社会所真正匮乏的是那种勇于批判社会陋习、敢于呼唤清新空气的人。他们的“生气”要有理、有节、有度,既能强大到足以涤荡社会不良之风,而又不至于陷入失序的疯狂。此类“生气”是一种理性反思、精神重建和道德回归。一个人,只有他不满足于现状时,才会有奋发图强的意志;只有他认识到自己恶习的危害时,才会有悔过自新的决心。作为一个市民社区、一个社会群体乃至一个民族,亦是如此。当我们的民众学会适当地“生气”时,这个民族的灵魂才能健康地滋长。
“生气”吧,中国人,为我们的不完满,为我们的精神匮乏,为我们的麻木不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