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信念和信仰:从马克思到毛泽东
邱少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一、马克思主义信心、信念和信仰的内蕴厘定
信心是指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信念是指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与信念的差别不是性质上的,而是层次上的。信念通常用来表示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观念的相信和信奉,而信仰则用来表示对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观念的信奉和相信,以及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各种信念的体系。信仰是一种信念,但信仰不是一般的信念,而是一种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统摄地位并且具有支配作用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以下几个特质。第一,它是一种现实的信仰。它不是以超自然、超人类的超验价值为目的,而是从人们的世俗生活和现实社会中汲取人生所需要的价值。第二,它是科学的信仰。科学的信仰是非科学的信仰的直接对立物。第三,它是一种崇高的信仰。崇高的信仰是粗陋的信仰的直接对立物。第四,它是一种健全的信仰。健全的信仰是偏执、狭隘的信仰的直接对立物。第五,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从事实上回答了信仰史上的新课题:人类信仰的发展在宗教形式中达到一神宗教和绝对宗教之后,将向何处去?一种非宗教的科学的信仰是可能的吗?
二、马克思主义信心、信念和信仰的历史考察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小提琴手”马克思和恩格斯各个时期都亮出“信心、信念和信仰”的概念。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拒绝将少数派开除出共产主义同盟,因为他认为:“尽管这些人目前所发表的观点是反共产主义的,至多不过是社会民主主义的,但就其信仰来说他们还是共产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37页)恩格斯在回顾他和马克思的革命活动时写道:“……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使德国无产阶级相信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页)恩格斯在1871年2月代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写给西班牙联合委员会的一封信中说:“我们非常满意地看到社会革命的思想愈来愈成为你们国家的工人阶级的共同信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0页)
特别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谈到了工人政党对待信仰的态度,明确提出要把信仰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已,而工人党却力求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发展》中谈到了许多德国人纷纷转向信仰共产主义的情况:“……到处我都碰到一些新近改变信仰的人,他们都在无比热情地讨论和传播共产主义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93页)马克思后来在谈到类似的情况时,也说“改变”信仰:“就在敌人的阵营里……过去和现在都有拥护我们思想的战士。泰斯……来到伦敦时还是个蒲鲁东主义者,但由于跟我个人接触和认真研究《资本论》,他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信仰。”(《马克思恩格斯给美国人的信》,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1页)马克思于1880年11月5日致左尔格的信中曾兴奋地谈到一些过去的非马克思主义者们开始转向“信仰现代科学社会主义”。他写道:“……连《社会主义评论》的马隆——虽然还带有同他的折衷主义本性离不开的不彻底性——也不得不声称自己(我们过去是仇敌,因为他原来是同盟的创始人之一)信仰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给美国人的信》,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0页)
列宁首次明确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概念。他在给波利斯·克尼波维奇的信中说:“……通过这部著作,想必完全可以检验、加深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克鲁普斯卡娅:《论列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82页)列宁在为《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所写的介绍文章中指出:“恩格斯当时还不满24岁……他父亲是个专横的、信教的工厂主,对儿子四处参加政治集会,对他的共产主义信仰很生气。”(《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4卷,第276页)同时,列宁还明确使用了“社会主义信念(理想)”的概念,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是一种庄严的信念”的重要论断。列宁还认为,对工人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他指出:“它的任务是赋予自发的工人运动以明确的社会主义理想,把这个运动同合乎现代科学水平的社会主义信念结合起来……”(《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页)列宁的该思想得到了斯大林的继承和弘扬。斯大林主要是从革命理论能使革命运动具有必胜信心这一视角来阐述的。他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写道:“……因为理论,而且只有理论,才能使运动具有信心……”((《斯大林选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页)后来,斯大林在《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中又重申了上述观点:“理论如果是真正的理论,就能使实际工有能力确定方针,认清前途,对工作充满信心……”(《斯大林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页)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更是明确地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考察过知识、信仰和行动的关系,提出了“知识—信仰—行动”三步骤的观点。毛泽东指出:“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1页)
三、为何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心、信念和信仰
“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八)》)1915年前后,中国有100多个政党、团体和无数的新思想和新思潮,历经千万次的反复比照,苦大仇深的中国人民为何单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何偏偏青睐了马克思主义? 100多年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客观真理:中国必需“人的解放学”马克思主义,是因为惟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世”、“救中国”和“复兴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对劳苦大众早已深入骨髓,激励着无数先烈戴镣长街行,仍振臂高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信仰可以创造奇迹。”([俄]列夫·托尔斯泰)
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背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恰恰相反,中国则高举马克思主义,“风景这边独好”。在风云变换之际,邓小平坚定地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1992年春,邓小平在深刻剖析苏东形势后,再次断言:“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灼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邓小乎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挑战:1、“西化”,即资本主义化;2、复古主义,即受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侵袭;3、社会民主主义化。社会民主主义主要在两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根本区别,一是它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二是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不承认社会主义一定代替资本主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