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时期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正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迈入了新历史时期。人民普遍拥护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然而很多群众在受益的同时感觉自己的地位下降了,不禁怀疑国家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还是不是国家的主人。这种怀疑使社会凝聚力大为减弱。要使人民更坚定、更自觉、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就不能只让群众受益,还要让群众确信国家走的还是社会主义道路,劳动人民还是国家的主人。而且确信改革开放前我们是在歧路上摸索前进,今天的道路才是社会主义的正轨。
刚一解放,新政权就着手改善劳动人民的境遇。在资本家的工商企业里,工人的声音开始受到尊重,工资提高了;在农村通过土改,农民分得了土地,摆脱了地主的剥削,生活改善了。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生产力很低,人民仍然处于贫困之中。为发展经济,使国家强大人民幸福,党和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自然而然会按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来操作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刚解放时,没收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的资产,己经造就了一定规模的国有经济。此时国家又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公有化运动。在城镇,通过公私合营把民族资产阶级的资产收归国有,壮大了国有经济。把城镇个体劳动者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建立了集体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则是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建立并不断升级公有制。
这些举措都是利弊共生的,人们对其中多数举措都有了共识,下面对公私合营和城镇的合作化进行一下分析。
中国当时,直到现在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就业问题,当年问题更严重。城镇工业规模小,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严重不足。解放十几年后城镇就业问题才得到较好的解决,但是是在对农民不太公平的条件下解决的。农村几亿农民拥挤在面积不大的农田里,就业极不充分,后来的人口增长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农民又很难得到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机会。这就使农村贫困问题长期不得解决。能不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农民就业是一个重要问题。
如此看来公私合营是有弊端的,它扼杀了社会闲置资金投资工商企业的愿望,从而斩断了一条创造就业岗位的途径。合作化也是有弊端的,它使自谋职业要承担社会压力,从而斩断了另一条创造就业岗位的途径。这两项公有化举措抑制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发,让剥削绝迹。似乎没有剥削就是幸福,但现在我们知道增加就业比消灭剥削更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再生了,甚至有了外资,资本主义复活了。我们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我说是。只要我们的公有制还处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国家决策目标还是为劳动人民谋利益,我们的国家就仍然是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社会不一定非要单纯的公有制经济。人类经历过多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前几个社会都有过经济成份不单纯的时期。原始社会晚期有奴隶制经济成份,当时奴隶主还沿袭原始氏族公社的旧习惯,还没学会豪奢和聚敛,还没学会榨取奴隶血汗的严酷手段,奴隶的境遇还比较宽松。当奴隶主燃起靠剥削发财的欲望后,奴隶的境遇就悲惨了,新建立的社会规则使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经济也是不单纯的,在多数奴隶制国家,氏族平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他们还过着原始氏族的生活。奴隶只是生产者中的一部分。在奴隶制晚期则有了封建经济成分。
封建社会也不单纯,曾长期存在奴隶,晚期则有了资本主义经济成份。
由此可以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不单纯。改革开放的实践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结论。
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使整个社会的生产交织在一起,私有制又使企业各行其是,造成生产的宏观上的无政府状态。一个个预期中的高利润引导了一波又一波急功近利,没有节制的投资浪潮,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社会主义要克服这种无政府状态,似乎要靠一个严密的计划来对社会生产进行宏观安排,由此产生了计划经济的概念,这是人们心目中的又一个社会主义特征。可是我们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又一个社主义特征不见了,这是人们怀疑国家性质的又一依据。
我们自以为前30年走的是计划经济路子,但是我们并未能避免危机,危机的后果也非常严重。我们的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危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脱离实际。资本主义的危机是资本家不能及时了解宏观的情势变化造成的,大量趋同的微观盲目决策形成的投资浪潮使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我们的危机是未经调查就决策,宏观的盲目决策使经济失调。
高指标是坏计划的典型。要炼1070万吨钢,矿山能采出那么多矿石吗?炼焦厂能产出足够的焦炭供炼钢之需吗?炼钢企业有那么大产能吗?炼出1070万吨钢供给谁?有足够的加工能力吗?恐怕都没调查。这是什么计划经济?叫指令经济更准确一点。好的计划是在对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合乎实际的估计后制定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计划经济的内容并非只包括按计划生产这一点,还有物流、资金流的调拨机制。国有大企业任务是国家下达的,企业无须去争取订单;原料是国家调拨来的,企业无须用资金到市场上去买;产品是国家调拨走的,无需企业为产品寻找市场;进货、出货的价格都是国家决定的;工人工资是国家拨付的。把这种经济体制叫‘调拨经济’比叫‘计划经济’更能反映它区别于市场经济的特点。
这种体制并非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是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才能出现的东西,但绝不是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东西。把它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在是对社会主义的误解。
正是‘调拨’的特点,使企业缺乏提高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以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动力;缺乏革新技术、加强经营管理以降低成本的动力;铁饭碗消灭了工作岗位的竞争、死工资消灭了对工人的物质激励,只剩下精神激励,激励力度过低。还是‘调拨’的特点,使企业无从获得适应市场的经验,无从获得经营管理的经验。‘调拨’的结果,使我们不能及时发现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还使我们的经济缺少活力。因此可以说前30年我们是在歧路上摸索,改革开放后我们才找到社会主义的正轨。
我国是应国际贸易组织的要求走上市场经济之路的。其实我们本来就需要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存在着大量集体所有制企业,它们各有各的利益,它们要在市场上进行产品的等价交换,当然需要市场经济体制。
国际上为什么要求我们搞市场经济?因为我们‘调拨经济’的产品价格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成果。我们用这样的产品参与竞争,对竞争对手实在不够公平。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需要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使我们接受了这个体制。为了校正以前的错误,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那些既不知适应市场,也不会经营管理的企业在市场中混战,一部分浴火重生,一部分堕入深渊。大量工人失业了。此前的很多工作成了无效劳动。
我们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搞市场经济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有优越性吗?我说有。这优越性就是由公有制经济带来的。
因为国有经济的存在,国家握有相当大的财力,国家的力量是任何企业都不能企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因此而能表现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强得多的计划性。国家可以为国民经济制定规划,可以相对集中地使用手中的财力,使规划项目较快地变成现实而发挥作用。这种事在资本主义国家要诱导私人投资,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往往要用很长时间。另外我们国家还可以按运筹学的原理,确定一个合理的顺序,把手中的资源投入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域,以产生最好的结果。
在毛泽东那个摸索时代,社会主义还表现了巨大的优越性,使我国经济获得长足的进步,在有了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社会主义优越性会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社会主义公有制使我们有了宏观上的优越性,市场经济模式使我们有了微观上的优越性,我们有理由对前途充满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常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有人以为中国己经资本主义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掩饰资本主义的一个遁词。因此有必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它应有下面四点: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二、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壮大我国经济实力、满足社会需求、增加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三、国家社会政策的宗旨是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并使这种提高具有可长期持续的扩展性。
四、经济发展的成果全社会共享。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