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对外开放”的“明显滞后”
王志光
中国新闻网(记者张彩林)2010年02月28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隆国强26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作专题报告时指出:“目前中国对外开放已明显滞后,应该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将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高度。”报道称,隆国强是在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专题报告中说的这番话的;并且,隆国强还说道:“我国应该像当年加入WTO那样在对外开放方面有大思路、大举措,将我国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隆国强还列举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战略机遇期里中国面临的五大机遇:一是引进高附加价值活动,促进产业升级的机遇;二是引进金融人才、科技人才的机遇;三是提高市场份额、开拓新兴市场的机遇;四是“走出去”获取境外资源、技术、市场、人才、品牌的机遇;五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对于抓住这些机遇,隆国强认为,除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外,还必须坚定树立抓住机遇的理念与紧迫感;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吸引高端产业活动与生产要素;大力鼓励与支持企业“走出去”,主动整合全球资源。
笔者以为,隆国强先生的上述言论不无灼见,但也暴露出了问题。指出目前我国对外开放“明显滞后”,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由此将这个“明显滞后”看作是一个劣势表现,这就有待探讨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然要出现速度上的快与慢和规模上的大与小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并且,这种速度与规模上的变化,若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是“改革开放”的决策者们运用科学的运筹思维,从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战术上考虑,而做出的科学调整的结果使然,那就是正常的。如果不是这样的一种结论,而是一种不加“必要干预”的自然变化,那就不正常了。如果在评估目前“对外开放”的效果上,单纯从速度和规模上评估,仅从速度和规模的快慢与大小上断定对外开放是“滞后”还是“进步”了,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或“唯数量主义”的思维,由此而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中国今后“对外开放”的规划。
“对外开放”的速度和规模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采取过快的速度和过大的规模地对外开放,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未必是一个指向未来的安全战略。中国不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国,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富强”,必须是真正地存有中国自己的“实力”和“潜能”。强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意义不仅仅是指中国需要采取借助外力迅速地获得发展,更在于面对世界强国和不确定的西方市场经济,中国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能失掉自己的“潜在优势”和“战略优势”。这应该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首先和一贯注意的“关键问题”。
从更长远的利益考虑,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应该有“底线”的。突破了这个“底线”,也可能中国的发展从“GDP”上看获得了“了不起”的“辉煌成绩”,但是由此可能造成对中国“今后发展”的“带根本性”的损害。笔者所谓的这个“底线”正是指确保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潜能和实力。另一方面,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上富强的国家,不取决目前的简单的只求“快速度”与“大规模”意义上的“招商引资”式的“对外开放”。在一些“激进人士”的眼里,似乎中国的经济社会完全地融入西方的经济社会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大功告成了!这是非常荒唐可笑。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上富强的国家,取决于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决策者们”在战略上是否注意和加快在“自主创新”上的大作为。在关乎到保证未来中国能成为富强国家的战略性的核心科学技术的掌握上要有大作为。毛泽东及其时代当年如果仅从经济发展的指标上规划中国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战略,不站在世界的高度进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产业的研发和建立,不从世界政治的“宏观方面”主动出击,建立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极地位”,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局面。关于这一点,凡是有一点新中国发展的客观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否认。
笔者认为,在世界金融危机尚未出现实质向好转机的前提下,调整和巩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更为迫切。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因此而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搁置一边,而是说在当前形势下更要研究如何稳妥地“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研究看在哪些领域、哪些方面上需要加快、需要扩大规模,在哪些领域、哪些方面上需要调整速度、降低规模,并作出科学的决断。这才是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决策们”的正确思维和做法。
见到目前中国对外开放出现“明显滞后”的现实,就赶快采取“提速”、“扩规模”的简单做法,那不仅是错误的,更是危险的。现在是要做认真反思和科学调整“对外开放”的“思路”的时候了;不能用“10年前加入WTO谈判时”的那种只用“速度和规模”来扩大“对外开放”的思维来看待当前形势下的“对外开放”。西方经济虽然遭受此次金融危机的重创,但是实力依然强大。中国必须审时度势,做好自己的国内事情,巩固和调整已经取得的成绩,从而制定出真正能让中国成为富强国家的战略。不要只重视眼前利益的“得”与“失”,要看到未来中国的真正的“获得”。中国要想获得真正的富强,不是看今天的中国“对外开放”的步子有多大,而是看迈出的这个“开放步子”是否在中国的“本土上”留下深深的“中国脚印”!以及在“国门之外”留下的脚印是不是刻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
“洋奴哲学”可救中国的一时,救不了中国的永久。救中国的唯一良策就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与世界各国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交往与合作,从而打出中国的“王牌”和“实力”的战略战术!
2010年02月28日 于心明斋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