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日前公布,提到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这让舆论很兴奋。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规划纲要》发布会上的一番发言——“目前我们有大学学历的是9830万人,翻一番就是2亿人,大家想一想,2亿人口具有大学学历,在全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被很多媒体引用,用以描绘我国教育的发展前景。也有一些媒体对此进行质疑,是否发展速度太快。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概念及意义
在国际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亦即高等学校注册生(在校生)人数与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比率,通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关心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心人发表了不少中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方面的分析文章和对策建议,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十分有益。但是,在大量分析中,主要是在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的分析中,所提到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一指标,却存在着技术上的误差和使用上的误区。由于这涉及到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涉及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方针,因而,对这个越来越引起公众注目的指标本身,以及如何科学地运用这个指标进行研究,就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已经普及或正在努力普及中、小学教育,因而中、小学毛入学率主要是用来反映各国教育机会的均等性;而世界上目前尚未有任何一个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与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相联系。因此,在使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时,应着重于考虑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二、应当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来认识和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
在我国,人们通常认为,高等教育就是“上大学”,而“上大学”就是参加每年七月的全国普通高考,被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然而,这种过去曾经是正确的认识,并不符合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也不符合国际上的通行认识。
在国际上,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97》中所谓“高等教育(或第三级教育)第一阶段”(First Stage of Tertiary Education)既包括二年及二年以上的高等教育课程(相当于我国的大学专科),也包括了授予大学第一级学位或同等学历证明的高等教育课程(相当于我国的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的课程。“高等教育第二阶段”是指博士学位课程。这一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还明确指出,如果成人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高等教育第一阶段”普通课程相同的话,这类成人教育的课程也应包括在“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内。这就表明,高等教育已不再限于普通的大学教育。事实上,当今世界各国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也日趋多样,如开放大学和自学就已普遍被接受。
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应是:1、入学资格:一般要求完成十二年至十三年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后,获得高级中学教育毕业证书,才能学习这些课程。2、学制:理论累计时间,大学学位或同等学力要求四年及四年以上;非大学学历二至三年。3、文凭类型:大学学位或同等学力毕业证书;非大学学历或同等学力证书。具备这些特征的,就应计入高等教育的范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高等教育所给出的上述界定,从我国当今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和“上大学”的传统理解应该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拓宽,唯有如此,在进行国际比较时才不致于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产生误解,也才能正确反映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呢?目前经过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正式批准举办的高等教育形式有六种,1997年的情况是:
1、普通高等学校(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1020所,本专科在校学生317.38万人;这些学校举办的函授部、夜大学、成人脱产班本专科在校生148.95万人。
2、成人高等学校(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1107所,本专科在校生123.5万人;
3、军事院校(军事学院,高等军事学校)本专科在校生16.9万人;
4、社会力量办学校举办的高等专科教育学历文凭考试 157 所,在校专科学生9.4万人;
5、电视大学举办的高等专科教育注册视听生注册学生25万人;
6、国家高等教育本专科自学考试在藉考生915万人。
通过以上六种形式注册、学习,按规定考试合格者都能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这六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本专科年注册人数1997年已达到1556万人,远远高于我国统计公报中公布的589.8万人的数字。毫无疑问,这六种经过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正式批准举办的高等教育形式都应该归入高等教育的范畴,都应计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但是,迄今为止,上述第3、4、5、6四种形式尚未正式计入。
另外还有,由国家和各地宗教事务部门批准举办的各类高等层次的宗教院校近50所,在校学生数千人;由各省(区、市)批准举办的各种从事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民办学校1095所,在校生约119万人;由各级党校举办的高等教育课程函授教育,仅中央党校在籍学生就有60万人。这三类办学形式有的不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如宗教院校;另外两种形式还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高等教育办学标准,未获得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暂时不能直接取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其培养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如果加上这一块,我国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则为1700多万人,约占18~22周岁学龄段人口的20%。
三、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世界第一,大学生就业难局面凸显
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今年已经达到19%,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一定意义上进入大众化时代。但这个“世界第一”背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已经凸显。今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20.71%。
有关专家指出,近几年由于高校的急速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显露无疑。尽管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大,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依然停留在扩招前的状态,再加上高校在扩招之后的应对措施及相关配套改革不到位,大学生还是很难找到中意的工作,与之相随的则是用人单位不理性的人才高消费。毫无悬念,在2005年里“降低期望值”、“改变就业观念”等词还将会高频度地出现在大学生就业新闻中。
四、教育部采取诸多措施,开拓就业空间
针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表示,教育部将大力培育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在全国各地和所有高校开通“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完善大学生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的相关政策;落实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与此同时,高等学校要举全校之力,千方百计收集就业信息。本地就业压力较大的,要努力开拓就业空间,寻找外地就业机会,而且要让所有的毕业生都了解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称,教育部等部门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登记待就业毕业生的服务力度,打通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通道,千方百计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五、不能抱着昨天的观念面对明天的就业
谈到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无论是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专家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强调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不要只想着大城市,应该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应该到偏远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应当承认,尽管面临着就业困难,大学生们的精英意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据一份在高校毕业生中做的就业意向调查显示:高达45%的学生始终钟情于外企,而只有28%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
“不能抱着昨天的观念面对明天的就业。”专家提醒说,“人往高处走”是很正常的想法,但并不是说每个毕业生都能找到理想中的工作,毕业生应该知道就业的困难,并据此调整就业期望值。
熊丙奇:40%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非两点
分析了40%这个毛入学率的由来,对于2亿的大学学历人口,也就不该惊奇了吧?以现在每年的高校招生人数630万计(2009年招生629万),2009年到2020年总共12年时间,计划内的招生数就将达到7560万。再加上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大学学历人口增加也是自然的事。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经过过去10年的高等教育大扩招,规模已经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也不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亮点。有关部门其实不必再拿高等教育规模说事,将数据当政绩和业绩,让一些公众产生误解。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一段快速扩张期之后,该到了重视解决快速扩张遗留下来的系列问题(包括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就业难、群体贬值等),以及重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阶段。《规划纲要》提到的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才是下一轮高教发展应集中精力解决的问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