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在校(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杀,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也许有些日子没听到大学生自杀的消息,于是有这么个大学生自杀,马上引起了关注。大学生自杀率是否在降低,或者说大学生自杀已司空见惯,不再有新闻价值,再或者说这次的自杀和其它大学生有所不同,这就不得而知了。
大学生,天之娇子,其思想也许比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丰富。是否因思想过于丰富,而宁可离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只想和“上帝”去对话,这也不得而知。旁人评论这类事,永远只能是猜想,无法了解其真正的想法或动机。以一个生者的角度去猜逝者的想法,不仅很难,另有某种不敬的意味,请让逝者安息吧。
不知为何,发生类似大学生自杀的事,只要一经披露,社会总会热心地找各种原因,不外乎个人心理素质差等这类经验、教训。这当然不会错,自杀者心理受不了是不言而喻的,多谈有益么?很令人起疑。也许还会找出些家庭影响等原因,这当然也不会错,每个人的成长或多或少会和受家庭影响有关,这种四平八稳的评论多谈又有何益,也很令人起疑。人改变不了社会,要学会适应社会,这类话当然更不会错。这些话形成某种氛围使某些社会问题得以掩盖,这是否就是社会、舆论需要的结果不得而知。
本人曾写过一篇“大学生自杀”的拙作,意图减少或杜绝大学生自杀,当然这类拙作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社会也不会关注,至今这篇拙作还在本人的博客里“睡”着,意图还是意图。本人在不久前写了篇“读书与悟道”拙作,该文中指出“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调也许会误人子弟。万万没想到,此次大学生自杀把这种“知识改变命运”提法所产生的效果彰显到了极致。一位大学生以生命来书写这种论调取得的成果,很令人不寒而栗。本人原先只想提出点个人的看法,参与社会、教育界探讨些方式、方法。本人认为某些(知识改变命运)论调有益功利教育,不宜教书育人,有某种探讨的必要。
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调,也许是“学而优则仕”的翻版而已,没什么创新型进步,也没多少复古型退步。这种经过改头换面后的论调适宜在功利教育的环境中提倡,可以对巩固和发展应试教育起着奠基和推动作用。纵观历史,孔子的知识决定了其周游列国的命运?华佗的知识决定了其被杀的命运?横观世界,哥白尼的知识决定了其和日月星辰对话的命运?近观当代,缺乏知识的(老板)成功人士可以一抓一大把,某些读了十几年书,满腹知识(硕士、博士)的人在这些老板手下打工,早已不是新闻了。拿缺乏知识的(老板)成功人士,和某些在其手下打工的硕士、博士相比较,“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调可能会显得滑稽可笑;某些“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现实,把“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调嘲讽得几乎无地自容,这是题外话,搁下不表。从某种意义而论,知识无法改变(个人)命运。这些事实并不是为了否定“知识改变命运”的正确性,而是为了更恰当地看待“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知识也许能改变人类或社会的命运,从这个角度而言,此论调显然有正确的成份;知识未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其它文中已有谈及,这儿不多述了)社会一味提倡“知识改变命运”,很可能会误导学子或公众。当(个人)学子们无法验证“知识改变命运”的准确性,就可能会无所适从,也可能走向(自杀)极端;当学子们普遍无法验证“知识改变命运”的准确性,可能会形成某种潮流,“读书无用论”会在潜移默化中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教育界、舆论当然不会闲着,也许会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对“读书无用论”进行声讨,形成热热闹闹的态势。这种为了有益功利教育,或者为了巩固应试教育而坚持推广的“知识改变命运”口号,其后果也许会没完没了地循环下去。
惰性很强大。
社会、教育界、舆论等宁可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调不放,对着以生命之躯发出的警告视而不见,还在继续为“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调添砖加瓦,就是不愿意接受、提倡“知识丰富人生”的理念。社会的这种坚定性、教育界的这种坚定性、舆论的这种坚定性很令人敬畏。无论发生多大的事件,社会、教育界、舆论界是不想、不愿也不做任何改变的,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不会有任何改变。社会、教育界、舆论界表明了态度,那么,适者生存,学子们,请调整自己吧,你们学到的知识是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而非为了请你们改造社会的;社会只要求你们去适应,没有请你们改造社会,请别再做“素质教育”的白日梦了,勇敢面对现实吧。学子们能够适时调整自己,这样更妥当,去适应功利教育体系,这样可避免走极端,也可为应试教育顺利发展作出贡献。
本人提出的“知识丰富人生”理念,也许太幼稚,那就让这种理念在本人的(博客)文字中待着。请畅通的论调继续畅通无阻,让待着的理念继续老老实实待着,各得其所,天下安康。请逝者安息,生者不愿、不想、不会做任何改变,该咋的还将咋的;逝者在天有灵,请勿产生感想,该安息且安息。
选择预示着结果。今天社会、教育界、舆论界做出的任何选择,将来必然会得到某些结果,生者与逝者都可以等着看。等,需要耐心,逝者也许不缺耐心,你们更可能看到某些结果。本人言拙语笨,只能以此来告慰逝者。
有时自杀彰显着某种宣言,听不到、看不到这种宣言,是社会的悲哀,也是逝者的悲哀。生者满足现状很安宁,更有理由请逝者安息。
山石
题外:
屈原(待考证?)自杀,本人肃然起敬。当然(专家、学者)社会强调屈原心理素质差,这是(专家、学者)社会的权力,没人能干涉。无论社会如何评判屈原,不会妨碍本人对(自杀者?)屈原的敬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