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书的分量
北京晨报 2010、03、14
●碧芥
前不久,亲戚搬家,应邀去帮忙。亲戚家在农村,准备建新房,为此需要把旧房里的东西腾出来,先拆掉旧房才行。
在搬的过程中,腾出来了许多没有用的东西,大都扔掉了。可有一套书,尽管很旧了,但亲戚就是不愿丢掉,而是很认真地包好,说什么也得留着,这套书就是《毛泽东选集》。
尽管这一套书是1976年出版的,从收藏角度来讲,也许还有些收藏的价值,但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大可不必了,因为以后出版的不但修订得更全面,而且版式也更新,阅读会更方便。
可亲戚却并不是这么认为,他说如今在农村,可能在最普通的农户找一本新出版的书也许很困难,但找一本《毛选》却并不难。尽管,一些人并不认识多少字,可对《毛选》的那份感情却是深厚的,甚至有许多人还会时不时的拿出《毛选》读上那么一两段,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套书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既使最普通的人也能读得懂、读得进去,并获得收益。
听了亲戚的这番话,让我不敢再小看这套书。说真的现在每年要出版多少套书,可除了那些被公认的名著外,没有哪一套书会像《毛选》一样,让许多普通群众对它如此认可,如此深入人心。多少年过去了,既使在很贫困的家庭,很偏远的乡下,还能保留着一席之地,这也许就是一套书的真正分量所在。
仔细想想,并不是由于这套书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书中的那些明白易懂的道理,浅显平实的文字,无论在任何时候读起来都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哲理深深,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还能让人从中受到鼓舞和启发。让不同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人格的魅力,文字的分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