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有一篇文章——种下“洋种子”当心收获“苦果”——又给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保卫我们的菜篮子?
当我们不设防地“享受”老外提供的优质低价的产品时,我们只否能够及时记起“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句名言;当我们为中国加入全球化欢呼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卷入到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之中;当我们为国际分工理论洗脑的时候,是否有一丁点意识,只有拿出自己过得硬的产品才具备参与国际分工的资格,否则,我们永远只是“血汗工厂”。
更为可怕的是,许多年轻人已经被老外“煮熟”了,对这些问题不痛不痒,反而认为,与其让国内一些黑心的私营企业主得利,不如用自己的钱买质优价廉的进口货。道理其实并没有错,我相信你们迟早有觉悟的一天,但我还是想说:
大公无私没有错,但自己国家的事情都懒得说,反倒为别人的入侵叫好!可悲啊!人生是一个充满喜怒哀乐、充满风险、充满乐趣的过程,无论什么都需要争取,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争取过程当然比较艰难,但不争取,未来的生活将更可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你们安心被搞,那就只好被搞了。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104/21507191113.shtml
谁会相信,具有千年农耕文明的泱泱大国,现在的种子业正在悄悄地被外资垄断,而长期以来自给自足、耕织传家的农民们,却在被迫接受一克种子一克金的残酷现实。
这不是空穴来风,有事实为证:去年年底,在广州举办的2009中国国际种业峰会上,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一位负责人表示,“我国8000多家种子企业,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达市场总量的5%,前20强的销售额加起来还不如一个孟山都(外资种业)。”而会上相关的数据更让人诧异中国种业的尴尬现状:目前“洋品种”已控制我国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的种子“控制”目前也已完成在中国的“布局”。
从近期各媒体披露出的信息更使人震惊:在山东寿光等地,由于外资控制我国蔬菜种子后,大幅提高了种子价格,甚至出现了“1克种子1克金”的天价种子,使菜农饱尝国外高价种子苦果。以甜椒为例,国外种子公司生产1粒种子的成本只有1分钱左右,但在中国市场要卖1元钱,比黄金还贵。此外,以色列海泽拉公司的“189”番茄、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布利塔”茄子等,每克的价格都在100元以上。而在吉林德惠等地,农民们要买国外公司“先玉335”玉米种子,不仅要提前半年预订,每袋还得交80元订金。尽管如此,“洋种子”仍然供不应求。而我国目前的一些种子企业,大多被外资种业“合资”或并购,即便是作为我国水稻种子市场排名第一的湖南隆平高科,也已进入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国利马格兰种子公司的并购视野,它通过旗下VHK公司,与湖南隆平高科第一大股东长沙新大新集团合作。“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洋种业的真实意图无非就是通过新大新旗下的湖南隆平高科,涉足中国水稻种子市场。
从外资进入进而控制我国大豆以及油料市场的“前车之鉴”分析,外资种业的路径大都是先合作、再控制市场,然后达到控制价格的终级目标。其“欲取先与”的手法发挥得“滴水不漏”。而当达到控制价格的目的后,其最终的结果自然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们不难想象,当将近20亿亩中国耕地上遍撒“洋种子”,且形成了依赖之后,“受制于人”的结果自然就是市场上的“割地赔款”,而世界最大人口国的“饭碗”将会掌握在谁的手里?这不由人不产生忧虑和警醒。
众所周知,种子业是农业之根本,如果当种子业的市场和价格大权被别人掌握在手时,无异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主权被人所控制。从当前的现状看,外资种业在我国种业市场已经从过去的“蛰伏期”开始浮出水面,并且其不断渗透和挤压了民族种子企业的经营空间的趋势已经愈益明显,而一些本地种业甚至是一些大型的种业集团也有沦为外资操控的“木偶”的趋向。这种局面如果不及早得到改善,其未来“必有远忧”。
诚然,外资种业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优质的种子资源,其提供的优质品种具有高产、质优的特点,但是我们引进的初衷是要给国内带来种业急需的科研成果、管理经验等核心竞争力,而如果因为引进了外资种业而丧失了市场、丧失了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丧失了价格控制能力,不但得不偿失,还将会带来“恐怖性”的后果。
从当前的外资进入我国种子业的现状看,我们并非是要“闭关锁国”、拒绝与具有先进技术的外资合作,而是要从监管环节加大管理的力度,对一些本地种子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方式及其控股、核心技术控制、科研成果使用、知识产权界定等,都必须进行严格的厘清和掌控。否则,大豆和油料的“悲剧”还会上演,甚至更加“悲惨”。
我们不希望看到这一幕,我们也不能看到这一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