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在殡仪馆办事的男士捐了款就走,不愿留下名字;殡仪馆馆长张波免收遗体火化费用,又补掏了买骨灰盒的钱;热心读者拨打本报热线,想长期资助倪萍一直到大学毕业;爱心企业表示,想资助三个孩子上学……
现场
邻居一夜没睡筹备葬礼
65岁的联强小区居民王晓鹏4日一晚上都没怎么睡,一直惦记着要把邻居韩秀芬的丧事办好点。昨日早晨不到6点,王老爷子就起床去倪志忠家,看看还能帮上什么忙。
倪志忠父女俩也一宿没睡。“妻子的点滴印象就像过电影一样,在脑子里闪现,现在想起来的都是妻子怎么对自己好,为这个家奔波。”倪志忠说。
渐渐地,邻居们越聚越多,有些邻居不能去殡仪馆,嘱咐其他邻居一定要代表自己鞠个躬。
到了早晨7点半,30多位邻居放弃祭奠自己的先人,要去殡仪馆送韩秀芬最后一程。
“葬礼上的一些用品,不少都是邻居们买了送过来的。‘倪萍妈’生前就很要强,不轻易接受帮助,我们邻居们都希望给她办个体面的葬礼。”王老爷子说。
殡仪馆免单 好心人捐款
周保健师傅是石家庄市殡仪馆的司机。昨日一大早儿,他从石市第二医院把韩秀芬的遗体运到殡仪馆。
“早晨拿了份《河北青年报》,没来得及看,到了殡仪馆后才发现后面一大版说的跳楼妇女正是我早晨运的,一家人太不幸了。”随后,周师傅将此事向石家庄市殡仪馆馆长张波汇报。张波听说后,赶紧赶到办事大厅。
此时,王老爷子正在办理火化遗体的相关手续。因为有低保,韩秀芬的后事需要700多元。“当时张馆长就说这钱不用给了,就算他们殡仪馆给韩秀芬一家的捐款。”王老爷子含着泪说,更让他感动的是,“张馆长见我们已经花180块钱买了一个骨灰盒,马上从兜里掏出180元塞给我,说不让我们花一分钱。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啊!”
“看了报纸,我们都非常同情这个不幸的家庭,力所能及地帮帮这个家庭吧。”张波说。
等候火化韩秀芬的遗体时,几位邻居坐在长廊看《河北青年报》。站在旁边的两位先生看了报纸的相关报道后,每人掏出100元钱,交给管事的王老爷子后转身就走。王老爷子追过去,想登记他们的名字,只得到一句“看了报纸,很同情他们,尽点自己的心意”。
丧礼中 大女儿只默默流泪
韩秀芬的黑白遗像,大女儿倪萍搂着,紧紧地贴在胸前。整个丧礼中,倪萍只是默默地流着泪,一句话也没说。
丧礼结束后,倪萍轻轻地说,她最想告诉妈妈的就是,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照顾好患病的爸爸和弟弟、妹妹,让妈妈走得安心。
11时许,韩秀芬的骨灰盒被安放到了骨灰堂。邻居们都说:“她可以安心走了,她的家我们这些邻居会帮着撑起来的。”
家境
借钱去日本 一分没有花
提起大女儿倪萍,邻居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孩子争气、成绩好、特懂事。倪萍曾作为学校代表去日本交流,这也成为邻居们的美谈。可提起倪萍出国这件事,倪志忠却将头扭到一边,眼泪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来。
原来,倪萍去日本交流时,费用由学校负责。可考虑到倪萍第一次出门,家里给她借了1000元钱,想让她买些纪念品。出国四天,倪萍回来后将1000元钱原封不动地给了父母。“孩子连瓶水都舍不得买啊。”邻居张莉说。
“你看倪萍穿的什么,吃的都是什么,别的孩子呢?”张莉打心眼里心疼这个孩子,家里一有衣服就给倪萍一家送过来。
倪萍妈妈出事后,倪萍读小学时的一位老师也赶了过来。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教倪萍读书的三年里,从未见倪萍吃过零食,她舍不得花一分钱。
这位老师说,在她的印象中,倪萍光在小学六年级时就昏倒过两次。平时倪萍看起来弱弱的,大家都以为她体质差,可这次过来一看,才知道孩子是长期吃不好,营养不足。
屋里都是别人淘汰的书
倪萍家的房子50多平方米,屋里基本设施依然是八十年代刚建成的样子,地面还是水泥的。一间10多平方米的屋子是倪萍和妹妹的卧室,书架上、电脑桌上到处都堆满了书。
电脑桌是别人家淘汰不要的,上面并没有电脑,只有一台倪萍父母结婚时用的黑白电视机,早已坏掉但一直舍不得扔。电视屏幕上贴着“眼前的困难不算什么”一类的励志小纸条。
几位邻居看着一屋子的书感慨地说,不少书都是邻居家孩子淘汰下来不要的,“这家的孩子去串门,给什么都不要,就要书。”
15岁女孩得了48项荣誉
“成绩特好,升初中时我们老师第一个知道的就是倪萍。”倪萍的同学张瀚月说,15岁的倪萍成绩出了名。倪萍家有48个奖状和证书,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作文等方面,也包括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先进个人等,还有两块全国数学竞赛的奖牌。
在倪萍小学数学老师的眼里,倪萍的成绩不是靠死读书,而是靠聪明和韧劲换来的。倪萍回家后要帮忙做饭、照顾弟弟妹妹,每晚做完家务后才有时间看书,因此倪萍特别珍惜在学校的时间,每堂课她都没走过神。在这位数学老师的眼里,倪萍要强、轻易不麻烦别人。
倪萍的同学张瀚月、姜俞莹说,倪萍从来不会说家里困难或抱怨什么,她给人的印象就是开朗、有责任心,从不占同学便宜。她们说,倪萍是个很容易相处的人,还是有责任心的班干部。同学有难题请教时,倪萍都会耐心讲解。
倪萍遭遇不幸后,老师同学们希望她继续坚强。
爱心
多位读者表示愿长期资助
昨日,本报报道了倪萍家的不幸后,读者纷纷打来电话表示愿意给倪萍家提供资助。
热心读者边女士说,她担心时间长了倪萍一家会被淡忘,他们再遇到困难时就没人来帮助,因此想记下倪萍家的地址,逢年过节或有时间时,就买些东西去看看,看看孩子们需要些什么,家里需要哪些帮助。
在石市做生意的王先生也打来电话说,他有意每年出资3000元供倪萍读完大学。石市一家医药公司的负责人刘先生也打来电话,表示他们公司想资助三个孩子上学。
昨日18时许,在佳农市场工作的李女士把一大兜食品送到报社,希望转交给倪萍一家人。王晓鹏老爷子介绍说,截至昨日已收到了万元捐款,最小的捐款者才10岁,“绝大多数是小区的居民,也有外边人看到报道找过来的,我代表倪萍一家谢谢大家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