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学“孔孟”当去粗取精
2010年04月07日 来源:侨报 : 资中 (纽约空中飞人笔名)
最近看了一部名叫《一代大商孟洛川》的电视连续剧,该剧的主旨是在宣扬和歌颂北宋儒家兼政治家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自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大陆央视《百家讲坛》热播后,美化和赞扬孔孟的讲座可说是络绎不绝。如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鲍鹏山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傅佩荣的《孟子的智慧》等。一个个教授级的演讲大师口若悬河,口沫横飞,令人目不暇接。
《论语》所讲的无非是一些“仁、义、礼、智、信”儒教五常的东西,以及孝忠之道,教人如何做人、处世和安身立命。它的治世之道充满了君主思想,教导统治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只靠一部《论语》能够治得了天下,岂非笑话。没有今天的科学、技术,征服宇宙可能吗?
凡是对国学、国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论语》是儒家经典著述四书中最重要的一部,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集中地反映儒家的思想,其核心是“仁、礼”,以“克己复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准则,达到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与等级秩序的目的。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教”以来,儒学成为官学,成为封建时代中华文化的主流,统治和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至深且巨。
直到“五四”运动高举科学、民主和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的旗帜,通过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才将封建儒学中“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余毒肃清。正是击中了儒家思想的要害,儒学才从此被剥去了中国传统道统和法统的神圣外衣,成为纯文化的资源。对于儒学在中国的历史过程,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知之甚少。
“五四”时代反对儒家传统思想的专家学者,如社会主义者陈独秀、马列主义者李大钊、自由主义者胡适、无政府主义者巴金、爱国主义者鲁迅等早已作古。即使“五四”时代的热血青年,今天在世的也已不多。一些国学先生们乘此大好机会,为复辟儒家思想而大造舆论,就不奇怪了。今天的年轻人,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如果不加批评地让封建儒家思想在祖国大地上复活,后果怎堪设想?如果没有“五四”时代对儒家封建思想的批判,新中国能否诞生,改革开放能否成功,中国能否顺利地进入信息时代,中国的初步繁荣昌盛能否实现,恐怕都是问号。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确的方针应该是“批评地继承”。必须承认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存有精华与糟粕,只能“取其精华,去其封建性的糟粕”。但今天的情况是,不少人打出“继承传统文化”的旗号,夸大儒家思想的作用。中国人缺乏创新、进取、冒险、探索的精神,难道不是受了“温、良、恭、俭、让”儒家思想中谨小慎微的毒害?
笔者绝不反对“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当然更不反对《百家讲坛》介绍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各种学术思想。但由于儒家的学术思想统治了中国太长的时间,儒家对中国社会和民众的影响巨大,儒教的学术思想引发的争论也最为激烈,所以今天无论在介绍儒家诸子的为人、儒家的学术思想之时,也应同时介绍儒学曾经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对象的历史真相。
年轻人在当今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是学习科学技术重要,还是回头学习不加批判的“传统文化”重要?笔者以为,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适当引导的责任。
(系旅美华人评论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