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这一典型的文革产物,好象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话题,更为许多年轻人所陌生。
但在今年秋天,去宁夏石嘴山时,却发现它重新复活了,而且成了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遗产。
文革时期,国家有关方面曾在石嘴山市设立过一所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接收安排原国务院部分直属单位下放劳动的干部、职工和家属。
近来,当地有关方面在干校原址修复了部分建筑,新建了一座博物馆。原址展区,展示涂抹了浓厚文革政治色彩的干校办公场所。博物馆以图片、雕塑和实物等形式,再现了当时干校学员劳动、学习和生活等场景。 据介绍,该地点已先后被列为石嘴山市市委党校的教学基地和石嘴山市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走进这个地方,令人百感交集。这样一个文革遗物,是不是经过简单改造,就能够成为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对人进行正面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基地,颇让人怀疑。特别看到当代一些大学生、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职工写下参观感言,表示要“学习‘五七战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时候,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到心头。
这个博物馆,据说是禁止拍照的,只是因为我们的参观属于当地特地给国家部委会议安排的活动内容,所有的拍摄并未受到限制。
一、新修复的原干校大门。干校所在地前身为潮湖农场,是关押刑事犯的劳改农场。
显示/隐藏【Exif信息】 |
|
二、当年干校军代表、政工组等办公房间,墙壁上再现了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政治色彩。
显示/隐藏【Exif信息】 |
|
三、新建的博物馆。
显示/隐藏【Exif信息】 |
|
四、博物馆进门大厅里的群雕像。
显示/隐藏【Exif信息】 |
|
五、表现“五七战士”劳动场景的雕塑。
显示/隐藏【Exif信息】 |
|
六、当年下放职工文艺演出的旧照片,主席著作、主席语录、主席塑像、主席像章等实物。
七、当时五七干部家庭中的生活用具实物或复制品。
八、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面对这份名单,不知道是应该感到悲哀还是骄傲。
显示/隐藏【Exif信息】 |
http://www.swx.net.cn/article/show.asp?id=117711月20日,我校组织全体党员,到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参观学习,
通过参观干校博物馆及原校址,了解当时国务院直属口机关干部劳动锻炼、艰苦创业、勤奋学习的情况,进一步增强我校全体党员艰苦奋斗、开拓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成立于1968年10月,当时共接收国务院部分直属单位下放干部职工及家属、知青2000多人,在当年荒凉的西大滩上从事了近十年艰辛的农业劳动,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他们在认真完成下放劳动任务的同时,始终坚持学习钻研各自的业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许多著名作品和研究工作,为后来从事更高领域科学研究和文学编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五七干校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全体党员对大厅进行了参观,听着讲解员讲述的每一组图片背后的故事和细节,我深感钦佩,对当时下放的老党员感到无比佩服。通过那些图片、讲解、文物资料、历史文献、幻影等形式,我也深刻地了解到当年的老干部在满眼的黄沙,一窝一窝的骆驼草,白花花的盐碱地,土坯房子,一片荒芜,遍地黄色,几乎是不毛之地的干校里是怎样度日的。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当时老干部们用的破棉袄、旧毯子,积尘多年的粗瓷碗、旧军用水壶,旧农具、旧垫肩手套,老式的拖拉机、插秧机、脱粒机,“五七干部”用过的旧家具、旧水缸,报废的造纸机、旧锅炉……这些旧物仿佛让我看见了他们当时的劳动和生活情景。也了解到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务院机关把“干校”建在这里,在这里劳动改造的有部长、将军、名冠中西的大学者,有上千名政府首脑机关的干部职工,和“知青”、学生。他们在这里度过了共和国历史上最暗淡的一段时光,在这里忍受了不公正的政治对待、沉重的劳役和艰苦的生活,也留下了辛勤的汗水、青春的怀恋和苦中作乐的笑声、歌声。
通过观摩学习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我会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五七战士”身上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热情以及热爱生活、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