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教材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一要改变教师过去 “假、大、空”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的课堂教学形象;二要“三个多讲,三个少讲”;三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院出钱,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编辑出版论文集。几乎百分之百的、不问质量好坏的、能与官方保持高度一致的论文,都能得以录用。而我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自以为质量尚可的论文,却一再受到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的封杀。我想问,我国社会科学领域有真正的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和出版自由吗?现将最近被封杀的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对策》发至网站,希望连同上述文字一并发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门课中的一门,与其它两门课比较,是更具体、更现实的一门课,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比《中国近代史》现实。这门课的教材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政策性强。原有教材和现有教材主要说明和强调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要求人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个特点是变化大。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是凝固不变的,它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情况和党中央新的会议精神以及最高领导人的意见、指示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调整,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关教材要经常进行修改和补充,甚至会出现大的变动。从1985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关教材先后重编不少于七次,最初书名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接着改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四大后改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后,改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后改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接着又改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党的十七大后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除了重编外,几乎年年都要重新修订。平均小变动一年一次,大变动两年一次。其中变动最大的是1993年版教材:删除了过去教材中计划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内容,增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市场体制的内容。
第三个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现有的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只讲是什么和怎样做,不讲为什么。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讲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但是当代中国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经济根源究竟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得到真正解决。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仍处在起步和起飞阶段,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回答也仅仅是初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包含某些不确定性,这就有待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它、修正它、完善它。现有教材的某些观点要与时俱进,例如讲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是笼统地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缺乏“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中的许多新观点和新内容急需补充到现有教材中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教材的上述三个特点有它的正面效应。由于政策性强,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强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做到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由于变化大,教材比较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及时地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了解和学习党中央的新的会议精神和最高领导人的新思想、新观点,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新变化,了解理论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和新成果,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后走向。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理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深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教材的上述三个特点还有它的负面效应。由于政策性强,这门课有可能成为具有较大约束力的政策教育课,可能造成唯书、唯上的教学气氛,可能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变化大,这门课有可能成为紧跟形势和最高领导人意志转的政治说教课,使学生沾染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作风,可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独立思考、判断是非的能力.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有可能难以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教和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能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能不利于人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教材的特点,应当怎样开展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当兴利除弊,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教材特点的正面效应,努力克服它的负面效应,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形象。
要改变过去“假、大、空”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的形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商量、讨论的口吻来讲课,不要强词夺理,不能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要善于探讨和讲解同学们关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允许大学生对学术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和展开自由讨论,对学生提出的敏感问题、出格问题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有意回避,要善于引导。
其次,要解决大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教材的两个认识问题。
一个认识问题是,学习这门课不是去啃一个成熟的甜果,而是要啃一个苦果或酸果。建国以来,我国人民为寻找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我国人民先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终于初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但是,社会主义毕竟是新生事物,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还有待于成熟和完善,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门课在理论上讲是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教材的上述三个特点就是同这种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性质相联系的。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段至理名言来激励学生,要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不畏劳苦和勇攀高峰的学习精神。第二个认识问题是,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教材不成熟、不完善,但我们一定要学,只有学习过去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理论,不断总结和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我们才能少走弯路,并把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理论向前推进,使之趋于成熟和完善。例如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尽管这一理论不够成熟和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学习它,就可以不再被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 “社”的问题所困扰,不再重复过去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认识过程,就可以避免走单纯的计划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弯路,而是站在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去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向前进,并在实践中,使这一理论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
再次,要三个多讲,三个少讲。
一是对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并证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要多讲,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原理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观点,一定要多讲。对革命导师和最高领导人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方面提出的某些个别观点和结论要少讲。二是较长时期管用的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多讲,例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一定要多讲。对较短时期管用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少讲。三是对教材中既讲为什么,又讲是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要多讲,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它正确地反映了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特点,科学地概括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性质,它不仅讲了是什么和怎样做,而且系统地讲了为什么,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一定要多讲、要讲深讲透。对教材中只讲是什么和怎样做、不讲为什么的要少讲。
最后,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除了课堂正常讲授外,可采取对话、演讲、辩论、座谈讨论等方法,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看电影、录像,到工商企业和农村参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以调动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教材的兴趣和积极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