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翻译(原创)
鲁迅和梁实秋的翻译文章,目前都少见。但是同为大翻译家,细节上各有长短。原则上表现为鲁迅的直译,梁实秋的顺译,信的难度其实很大的。严复的信达雅的目标更是遥不可及。当今的翻译作品,能够将原文的意思表达60%以上就算不错。
我个人更喜欢直译的作品。不是因为是鲁迅粉丝的缘故,因为我认为人的表达方式来源于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决定了行为方式。中国的句法往往表现为修饰词反客为主,而西方的句法倒是一直主次分明,不论多么复杂的句子,很容易找到说话的要点。这和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的区别何其相似。虚张声势和实话实说,以偏概全和言简意赅,主次不分和主谓分明,模棱两可和求真务实就是行为方式的不同,又通过思维方式传送到表达方式上去。所以,我很喜欢西方人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如果没有直译就只能看原文了。
鲁迅先生举的例子,“日落山阴”和“山背后太阳落下去了”。在语境中,西方人要强调山或者太阳,在不增加语句的情形下,只用字词的位置就可以实现表达的核心一目了然。在中国的语境中,如果描述夕阳落山,大多的是描述夕阳,如果有个人非要偏重赞美一下夕阳前面的山,在谈话中就可以加重语气,但是在文字表达上,既不增加语句,又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怎么实现呢?这是个难题。有个方法只能将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比如“太阳落下了,那山屹立不倒”,这样的表达既要多用了文字,但效果仍然只是太阳和山并重,并没有只突出山的地位。只用一句话表达,既要简练还要突出山,那几乎是个莫大的难题。“山后日落”也许是个好表达方式。但这个翻译不如鲁迅先生的“山背后太阳落下去了”,虽然言简意赅,山的主要地位亦显现,但是这种表达出现了逻辑上的混乱。“日落山阴”表达的是太阳是动的,太阳落不落,和山没有关系,没有山,太阳照样会落下去。而“山后日落”就有太阳必须落在山后面的推论,这和事实是不符的。而且山后日落,到底是在山后面太阳加速下落呢还是减速下落呢,还是没有改变速度呢?这都容易产生疑问。“山背后太阳落下去了”突出了山的地位,山背后和太阳落的不相干的事实亦表达清楚,“太阳落下去了”也表达出了太阳的速度并没有改变。所以,鲁迅先生的翻译既能符合原文意思,也能表达事实上的逻辑。
没有做过统计,我估计工科的人喜欢鲁迅先生文章的多,而文科的人喜欢梁实秋张爱玲的人多,理性的人喜欢鲁迅的多,感性的人喜欢梁张的多。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理性和自然科学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影响我不得而知。但是西方哲学的发展明显受自然科学莫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