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与亮丽景观相伴的,却是高楼大厦出人意料的“短命”。据《中国日报》近日消息,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让我国成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而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反观发达国家,英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了74年。
仇副部长一句“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为30年”,令公众的目光再度聚焦到中国的“楼脆脆”、“楼歪歪”、“楼断断”之类的豆腐渣工程和比比皆是的“短命建筑”上。2010年2月6日,由于规划与设计问题,南昌一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被爆破成约4万吨的废墟;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也是仅仅用了18年就被拆迁;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用2年就面临被拆迁命运。但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城市建筑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有网友说,“如果我现在买的房子真的只有30年的使用寿命,那么我把贷款还清的时候,房子也快塌了。”有广西网友说:“我的外婆90岁了,现在还住在100年前由自己祖上用糯米加黄泥夯实的黄土房子里,可现在是钢筋加水泥,技术先进了,而人的良心却退化了!”有重庆网友说:“如果这个统计无误的话,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对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国青年报社曾做过一份调查,83.5%的人选择“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71.8%的人认为是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接下来还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审批拆除程序有问题(36.2%)、建筑设计有问题(28.8%)等。
事实上,住建部对全国城市房屋质量的普查显示,96%的建筑质量没问题。许多建筑过早被拆除,问题出在不理性、不科学的规划上。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缺乏前瞻性,“一届政府一套规划”,“规划跟着领导变”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2006年被爆破拆除的青岛市青岛大酒店,建于上世纪80年代,大楼主体全部使用钢筋混凝土建成,连爆破公司经理都说大楼“坚固得像碉堡一样”,完全可以继续使用。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其次,地方官员受错误“政绩观”影响,口里虽喊着“科学发展”,行动上却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今天建,明天拆,反复折腾中,城市面貌翻新,地方GDP增长,领导的政绩也有了,至于短命建筑产生的垃圾和造成的污染以及财富浪费,就留给后任解决吧!
再次,经济因素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速度比较快,土地投机获得的利润比较大,拆一次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出GDP。比如海南三亚要建国际化旅游城市,一些开发商看准商机,就把盖好不久的房子拆掉,即使向原来的业主赔款,重新规划后再盖新房还能赚大笔钱。
还有,短命建筑背后复杂的利益链和不正常的政治生态也显而易见。烟台投资4千万元的汽车东站大楼,投入使用仅半年就成危房。设计厚度本应70厘米的天花板,实际只有10厘米,上面还承载着一个大型的洗浴中心。这个豆腐渣工程由所在地的村办企业承建,且是从本市最大的国有建筑公司手中夺得的,因为有该市交通局局长做后台,什么监理、验收,都成了虚设。
最为重要的是,一些黑心官员造成巨大浪费后却安然无恙,甚至发财升官。这就难免让后任紧步后尘,继续大拆、大建,瞎折腾,创造出更多的短命工程。
只是,有寿命的建筑才有历史,有历史的城市才有魅力。城市管理者们如果出以公心,能更多地考虑公共利益,让城市建筑“长命”才是正道。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健全问责制、严究瞎折腾的官员、改变官员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系,最终使城市建筑决策透明化,审批监督程序化,官员的政绩乃至升迁由民众说了算!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