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中国艾滋病报道走向理性宽容

白剑峰 · 2010-06-10 · 来源:科技网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白剑峰:中国艾滋病报道走向理性宽容

发布时间: 2010年05月21日 【来源: 科技网 】:白剑峰

    从“爱滋病”到“艾滋病”,从遮遮掩掩到平等关怀,媒体报道一步步改变社会对艾滋患者的看法。
    白剑峰:各位朋友、各位同道,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我在《人民日报》从事卫生报道十多年了,十多年是一个什么概念?我近距离跟随和接触了五位卫生部长,从最早的陈炳章到张红康、吴仪、高强、陈竺,因为《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与他们关系比较近。

    今天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人民日报》近十年来艾滋病报道的轨迹,我们看一下中国艾滋病报道大概的走向和趋势。先谈一下党报的新闻视角,大家知道《人民日报》历来被称为是政治的晴雨表、社会的风向标,很多人都是通过《人民日报》来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外国人评价《人民日报》,你可以喜欢它也可以不喜欢它,你可以赞同它也可以不赞同它,但是你不能不重视它。好多中国的老同志说,平常绝不出《人民日报》有什么作用,每到关键时刻总想看看《人民日报》怎么说的。到了今天《人民日报》政治晴雨表的功能在淡化,我们也不主张大家从这个报上读政治的动向,但是有一个没变,我们的社会风向标的作用没有变,大家虫这张报纸肯社会风向。《人民日报》是舆论角色的首席代表,看《人民日报》有时候不是获取简单信息,而是说在看国家变革、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不是听娱乐八卦新闻,而是培养一种站在全局全盘考虑冷静分析的智慧与能力。

    《人民日报》和其它报纸有什么区别?有一天我吃饭旁边坐了一位朋友,长得仙风道骨,是一位中医,他说他是皇家御医的后代,我问皇家御医和江湖郎中有什么区别?民间郎中看病就医的标准治好治不好,皇家御医还有一个标准疼不疼,皇帝是龙体,给他扎针不能疼。普通媒体一般就是一个标准,就是新闻事实,《人民日报》还有一个标准是政治标准,不仅仅考虑它是否是新闻事实,所以说《人民日报》不仅仅是一张新闻纸还是政治纸。

    2010年搞了五万人的调查,读《人民日报》的目的是什么?47%的人认为是了解政策,30%多的人获取新闻,消遣娱乐。《人民日报》最大的特点权威56%。最希望看到的新闻题材是深度报道与分析报道56%,新闻评论占18%。《人民日报》最应该改进的方面,加强深度报道,增加独家报道。

    《人民日报》的导向型,大家知道娱乐场所里面有一类女性咱们叫小姐,很多媒体同志管她们叫性工,在《人民日报》一直没敢用这个词,我们一直用暗娼,为什么?性工是社会承认的正当职业,但我们国家从来没承认过是一个正当职业,我们说教育工、科技工、新闻工,没有说性工,尽管很想用这个词,但是这里还是用卫生部统一的称呼暗娼,这就是一个导向问题,很小的用词上都要考虑。

    2005年12月,中青报登过《无处逃避》,背景2005年12月14日胡锦涛主席第一次和艾滋病人握手,小卫、老纪山西闻喜县农民,因为采血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当时在佑安医院,当时问他们俩愿不愿意见总书记。见了以后过手,过手之后这俩人出名。第二年来的时候,有一个NGO组织他们参加活动,当时和我说,这儿有一个题材你来不来采访?胡总书记接见过,我说这个很有新闻价值,胡总书记接见过,当时中青报的记者也去了,当时就我们两个记者在一个房间里面吃着晚饭采访他们。结果他们一讲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自从见了总书记就倒霉了。当天晚上就有乡亲从电视上看到了,一直播了好几天,知名度越来越高。本来他们得这个病别人不知道,知道之后房东不租房给他们了,孩子在学校里面出来了。他说我就是想到大街上去撞汽车,撞之后我得20万。这个跟我预想的不一样,本来说总书记接见以后生活一片光明,哪儿想到一片黑暗。见到总书记之后越来越背,这篇稿子肯定不能这么写,我用楷体的标题,没有用黑体,编辑安排的也很巧妙。我的题目叫“我们会活出光彩来”还是一个正面的,尽管碰到很多歧视还有社会的不理解,但是他们自强不息。《中国青年报 冰点》比我晚了半个月,出了一篇稿子《无处逃避》,被《南方周末》评选年度最佳好新闻奖,我脸上很无光。

    这十年来关于艾滋病的变化,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人民日报》在85年刊登一篇消息,美科学家研究爱滋病毒取得进展。当时大家认为是性爱滋生的这个病,一直这么一个观念,直到86年还在交替使用“爱”和“艾”,87年才用“艾”,错误的观念产生的误导影响很深。十几年前我搞卫生报道,一个老记者说,搞卫生报道有一条高压线不能碰,就是疫情。当时所有疫情都是保密的,要想在报纸上公开的话,明天你就得被开除。王陇德部长说过,最早在国务院开会的时候我就提过我们应该关注艾滋病,中国的艾滋病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话还没说完被国务院领导打断,你不要说这个话,不要谈论这个事情,这有损国家形象,我们国家没有。结果以后卫生部的领导就不敢再国务院的会议上提这个事,很多年之后慢慢随着观念的解放领导才意识到,但是王部长每次都很遗憾地说,中国的艾滋病起步晚,晚了十年,如果早十年不是今天的状况。中科院原来一个院士也讲过一件事,我到新疆一个县城采访,当时县领导一听说院士来非常重视,亲自到机场迎接,结果下了飞机以后拉着手就不放,院士好不容易来了不能让你走。此行有什么安排?我来调查艾滋病的,县长的手马上就松了,我们这儿没有艾滋病,如果是这个目的来了不欢迎,转身就走了。这是地方干部的真实状态。

    防治艾滋病最难的是观念转变,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认为抓艾滋病是不光彩的事情,不管抓的好不好都不愿意谈。这是很大的问题。前几年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协调办公室成立以后,开会经常吵架,公安部说安全套,过去抓小姐以有没有携带安全套作为卖淫嫖娼的证据,我们国家还没有废除这条法律,前几年终于达成协议。还有一个吵架对象是工商局,安全套的广告,卫生部可以放开安全套的广告,但是工商总局坚决不同意,这不是提倡不良文化吗,天天在中央电视台放安全套广告什么意思。这两年来一些问题逐步解决,如果说变化最大的归纳有几点,从敏感的政治问题到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从沉默回避到公开透明,从关注政府领导到关注普通患者;从关注疾病到关注人的权利和尊严;从关注政府组织到关注草根组织;从关注异性传播到关注同性传播。

    《人民日报》关于艾滋病的报道数量,题材比较单一,消息占绝大多数,深度报道缺乏。图片比较少,基本没有图片。信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官方发布消息,很少有其它专家学者各类信源。连续性比较差,基本在12月1号左右,平常很少。国际报道非常多,但是国内报道尤其是个案报道非常少。《人民日报》在艾滋病报道上第一次比较大的突破,如果以新闻事件为标志的话,我们要说到2001年8月《人民日报》第一次公开了河南上蔡文楼村的故事,这个不是记者的创意,是中央的授意安排。当时是外国人先发现的河南上蔡文楼村三千多人当中一千多人是有偿献血感染艾滋病,外国媒体发现首先在海外报道,海外报道又吸引大量外国记者到那个村,我们当时在存理严防死守密布了很多记者,看到拿照相机的就抓,这样也守不住。当时给农民买手机,话费免费,平常可以打长途。提供线索爆料了给你钱,报一条料给你几百块钱。我采访你要付费。这是西方的观念,在中国从来没有说给被采访对象付费。这三点打动了农民,农民不断爆料。结果我们压也压不住,中央恼怒了,不公开是不行的,当时派了卫生部的何大魁率领了中央的艾滋病工作组专门到文楼,允许记者报道,当时三四家主流媒体一起过去报道。在这个背景下《人民日报》按照中央的授意写了第一篇通讯《让他们站在阳光下》,把这个群体的情况介绍了一下。《人民日报》接受领导中宣部肯定是直接领导,还有中共中央所有部委,它的领导很多。很快国务院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先有了铺垫,我们主动公开,你也别来了,我先告诉你们,也别天天问,当时处于这种考虑。

    新闻的小气候和政治的大气候,艾滋病的报道也跟我们国家领导人的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艾滋病报道有一个小高潮的话,2004年算一个,那就是国家主席和艾滋病人握手,这条消息获得了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一名。

    王若涛:江泽民回复世界银行主席的信,里面谈到了艾滋病,但是这是很早的。为什么主流媒体始终不报道?

    白剑峰:中央没有授意,没授意不能报。历史的进步是渐进的过程,一下子突破是很难的。很快春节的时候我们的温总理就去上蔡,以后国家领导人每年看望艾滋病人成为一个惯例,从04年以后。总理去了好几次河南上蔡县,后来总理邀请艾滋孤儿进中南海,说了好多很温情的话“你们不会孤单”。这张照片是总书记和朱力亚,有些媒体注意了这个细节,这个女孩子的一缕头发遮住了她的脸,不像小卫他们暴光之后无处可逃。总书记在地坛医院,温总理在安徽阜阳,几个著名的点都去了。

《人民日报》关于艾滋病报道的另一个特点,我们很关注普通人的故事,新闻有了人的面孔。2002年吸毒感染艾滋病的女性,请她过来讲述她的经历,《有尊严地活着多美好》,警醒同类人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结果反响非常大。医学会本来想找她搞一个婚礼,这样教育更多的人,结果这个新闻报出去之后,当时小报马上蜂拥而至,艾滋女要结婚,本来到北京搞个活动现场没法搞,记者挤满会场,一对新人进不来,非常混乱,后来取消了。

    记者:事实上这个婚礼不是我们医学学会主办的,只是让他们介绍一下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遭受到的歧视。当时觉悟更高更有新闻意识的人,说人民大会堂有一个活动,但是不能每年都来河南和山西的农民想了个办法,这个挺好的,让他们到人民大会堂结婚吧,当时听了我们都挺害怕的,这个有点突然。这个消息一传出去,《贵阳都市报》把他们的新闻包了,跟他们有一些交易,而且提供手机什么的,提前把这个消息散布出去,其实这是一个很闹剧很卑劣的事情。

    白剑峰:这个事情结束之后赵安平又发出一篇评论,艾滋病报道宣传除了科学性安全性之外还要讲人文关怀,这个理念还是非常超前的。

    05年11月《踏访上蔡文楼村》,当时卫生部这么多年跟河南联系采访,河南从来没有同意过,争取了这么多年,05年终于同意了。去了一车记者,文楼村是一个点,就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让你走,一个小时走马观花。后来我提出在这儿呆一晚上,明天再走,最后允许我留下了,接触了一些村民感染者他们的真实生活,最后证明这篇报道起的作用比较积极。正面回应了国际上的不实报道,揭开了中国艾滋病的真实面纱。

    后面我们不断开放,张北川教授是很有争议的教授,过去我们对于同性恋这个字眼官方不太认可,在大学促进很难。后来他获得联合国防治艾滋病杰出贡献奖,后来对他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艾滋阴霾中的灯塔》四川资中县公民镇艾滋生态报告,我们介入比较晚,获得线索之后进行了更全面的总结,对这五项的项目,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感人故事,比如创办艾滋茶馆,在镇里面艾滋病患者感染者都可以开茶馆,而且客人很多,说明这个生态变了,大家觉得艾滋病不那么可怕了。他们还搞剧团,真人演真事,他们本身编的角色演他们自己的故事。

    08年去山西临汾艾滋病儿童的绿色家园,这里面也有很多感人故事,收了一批孤儿,没处住,医院给他们建了一个病房,课桌支在病房里面,谁有时间谁去上上课,基本是这么一个状态。

    《两个“草根”的抗艾之路》,孟林创办艾滋方舟。

    过去我们提同性传播,男男传播还是很慎重的,很多领导人觉得同性恋承认不承认的问题,也有很多困难。但是现在可以说这个问题了,我们第一次很大胆提出同性传播的概念,其实很多领导还不太熟悉同性恋的状况,高层领导不太接受这个观念。

    评论是《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可以看到大家对于艾滋病问题认识的深刻度能够反映出来。2005年艾滋病日前后《消融无知歧视的坚冰》,2006年《“鸵鸟”心态不利“防艾”》哈尔滨有关部门对50多名娱乐场所的女性进行推广使用安全套的特殊教育,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现实,不能像鸵鸟一样面对危险只会把头埋在沙子里,在坚定不移打击和遏制这些社会丑恶现象的同时,也需要双管齐下,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社会的进步。

    2006年《温暖是可以循环的》,开始是四川公民镇的例子,一个艾滋病感染者骑摩托车出车祸,120救护车来的时候,告诉医护人员我是艾滋病感染者,你小心点儿。他说这么一句话很不容易,他想着别人,温暖是可以循环的,你给予他温暖。

    2007年《防艾中聆听社会进步的足音》,过去一些地方对于当地疫情遮遮掩掩不愿示人,如今更多地方政府代以公开,反映国家执政理念的变化。

    2008年《让歧视远离艾滋病致孤儿童》,他们的成长与抗争不仅给自己尊严和自信,也给人类自信心和力量。

    2009年《消除艾滋病的道德歧视》,非官方报道,1/4的医务人员,1/3的政府官员和教师持有负面和歧视态度,驱除道德歧视。

    消除艾滋歧视媒体能做什么?搞了这么多年艾滋病报道我也很困惑,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我们怎么能够再有一些突破,艾滋病怎么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话题,世界性的话题,艾滋病这个题材,艾滋病本身不是一个严重的疾病,在人类健康的领域里面艾滋病其实是极小的部分,你说它的传染性传染力没有加强,它的发病人数没有糖尿病、高血压人数多。我们说它的死亡程度不如狂犬病,不如癌症死亡的人数。这个小的病种为什么成为社会持续不断关注的话题,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很多新闻元素在里面。艾滋病这个题材里面有性、同性、异性、吸毒、卖血,有很多新闻的元素在里面使它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同时又跟政治问题、人权问题很多利益问题可以做文章,并不是致死率最高或者致病人数最多的,但是它是最敏感的疾病,纠缠很多的复杂社会因素在里面,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媒体能做什么?增加报道数量,消除人们对这种疾病的神秘感,帮助公众渡过一个脱敏期。大家为什么下意识对这个病要防范,对这个病还是存在认识不够,我们报道的量还不够。除了世界艾滋病日那一天之外,我们应该频繁接触,就像增加免疫力一样,让大家感到甚至审美疲劳,提到这样一个高度上来,我倒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我们越报道的少越集中越追求新闻效应,结果越神秘,对我们防治艾滋病是不利的。

    减少道德判断,在很多媒体记者笔下不知不觉带有一种道德的审判在里面,有时候我理解是下意识的,还是认为这类人群和普通人不是一类人。李希光老师在各省宣传部长培训班上讲过一个例子,报告大家一个消息,我今天去医院查了,我得艾滋病了。大家开始议论。李老师说,请大家问我问题,你们最想问我什么。旁边一个女的说你怎么得的?其他人基本也是问这个问题的。李老师说,你看,你们关心我怎么得的比关心我怎么办更有兴趣。如果李老师昨天嫖娼得的,肯定说李老师是一个坏人,你罪有应得。如果李老师说,昨天救助艾滋病人伤口感染,马上成为英雄。大家还是非常关注你是怎么得的,第一个问题你怎么不问问清华会不会解聘我,我的生活以后怎么办,我还有什么困难能不能帮帮我。

    对于艾滋病这种带来如此之多的犯罪感和耻辱感的疾病来说,使其从意义从隐喻中脱离出来,似乎特别具有解放作用甚至是抚慰作用。

    如何让艾滋新闻更有力量?我当记者十年写了多少字,一个记者老说自己写了多少字相当于一个人说了我这一生吃了多少顿饭,应该说你写了多少影响社会进程的东西,不要说你写了多少字,不要说吃了多少顿饭。艾滋病的稿子我们要让它怎么更有力?有几个角度。公开透明,阴暗的角落尽量暴光。第二,善讲故事。写东西要有血有肉,我们写东西习惯用数字说话,没有人的故事。第三,站在全局。艾滋病是一个很小的疾病,怎么能够放大它的意义,让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凸现出它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挖掘它的这种特性。四川资中县的模式被誉为人类抗击艾滋病的灯塔,它的意义在哪儿,他们这种观念是怎么改变的,它的模式可不可以复制?这种题材占到经济社会发展里面,所以它的意义就凸现了,绝对不是一个镇的模式,一定是可以放大的模式。新闻是易碎品,易碎的是它的时效,不易碎的是它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能不能站一定的位置,这个是我们的追求。第四,传递温暖。你报道出来的东西都是阴暗面的东西给人很压抑的东西,那么能不能从负面里面传递出人性的光辉,这是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最后是凝聚力量。

    谢谢大家!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2.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3.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4.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5.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6.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7. 《邓选》学习 (十)
  8. 影评:电影《熔炉》看资本主义特权
  9. 领导者没有战略眼光,谈啥雄心壮志?
  10.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7. 这是一股妖风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