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本没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旧事,但《三国演义》把关羽的义薄云天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渲染的过分浓烈,以至于现代人争相传颂,都认为关羽释放曹操促成了三足鼎立,我不这样看。赞成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要是杀了曹操,魏国将迅速衰落,而吴国会迅速强大,最终导致天下一统。真是这样吗?当时纵使曹操遭遇赤壁惨败,但曹操的实力还是最强的,兵强将广无有出其右者。等曹操一回到到中原,就迅速稳定了吴魏之间的战线,使得吴国有了侵蜀之意,最终导致了吴蜀在荆州的自相残杀,从而使曹操确立了巨大的战略优势,使得孔明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要是诸葛孔明换将斩了曹操,收服了像张辽、徐晃、文聘等魏将中的精华,那么蜀国的实力将更上一层楼。由于曹操一死,魏国会出现混乱,但此时魏国方面还存有曹仁,夏侯渊,夏侯惇等一般宗族,还有贾诩,荀彧等一干谋臣,他们还是能够稳定局势的。这时候吴国会在吴魏边界取得进展,但不会有很大的进展。因为中原地广城坚,兵士战斗力凶悍,谋臣武将犹在,最终战线会稳定的,但会拉得很长,这时候吴魏两国已经到了比拼意志力的时候,所以没有时间考虑其他战略方向。那么这就为刘备集团开疆扩土提供了条件。退一万步讲,诸葛亮能够在蜀汉后期没有谋臣大将的情况下保全蜀地,这时的形势应该好得多。所以我觉得要是真有捉拿曹操的时候,斩之比放之更好。但历史没给诸葛亮这个机会,也可以说诸葛亮没有创造这个机会。
近代厚黑学把刘备看作是遇事就会哭泣的虚伪狡诈之人,但我认为他是一位英雄,是为能屈能伸的英雄。并且他具备战略头脑,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无疑他的目标就是一统天下,同时他也明白蜀地只是安身之地,而绝不是用武之地。我看《三国演义》就有这样的印象,诸葛亮六出祁山取得的胜利不在少数,反而魏军越打越多了。为何?因为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打到敌人的痛处。中国古代将取天下事说成逐鹿中原,是很有见地的。因为中原之地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只有控制了此地,才能决胜千里。而蜀军只有从荆州出发,才能徐图渐进,占取中原。一旦荆州丢失,蜀军就将困死蜀地,纵是万般挣扎也是徒劳。所以,当关羽大意失荆州时,刘备会不惜举倾国之力伐吴。但在具体实施中他则犯了轻敌冒进的计策。本来吴以答应放弃荆州之地,但刘备已被胜利冲昏头脑,想要一举吞灭吴国,这实在是超过了他的能力。就是他取胜了,也不足道哉。因为吴国尽是忠诚效死之士,侵吞太极最终只能两败俱伤,并且拉长了战线,使蜀国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对付强魏。这些本来应是参谋的工作,但他们显然失职了。我为什么不十分崇拜诸葛亮呢?我觉得他过于偏执,一味抱守吴蜀联盟不放,不会因势利导。纵使他开始反对刘备攻吴,但在形势紧迫之时,他应该和刘备在一起,为刘备指点迷津。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他都缺位了。以后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只能使人感叹了。
《三国演义》中另一个精彩之处就是诸葛亮用空城计吓跑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开始我也怀疑是司马懿故意放跑了诸葛亮,为什么会给我这样的印象呢?因为司马懿在踏灭孟达之时,可以不领旨急行军火速赶往出事地点。在剿灭曹氏宗族时可以一击致命,这样的人绝不是迂腐之人,可以放弃到手的机会。但要说他保住了诸葛亮,就保住了权力也说不通。毕竟反间计就此一遭,等到曹睿身亡时他还是托孤之臣,他不可能把谋反当成既定战略,因为谁也很难考虑那么久。另外,他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胜过诸葛亮。在万盛坡中,要不是天降甘霖,司马懿父子皆被孔明所杀。所以我觉得司马懿真是被孔明一生中鲜有的谨慎给迷惑住了。这就是高手过招一环扣一环了,要不是面对司马懿孔明未必敢发此招,但就是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能算计到几步之后的高手,所以才导致这样的结果。易中天先生说为何司马懿不放几千人进去侦察一番呢?我臆断一番,高手过招,决定胜负的就是小卒子,只有爱惜士卒,才能占据战略制高点,这才是为将之道呀。
但最后易中天先生总结的士族取代世族是历史的必然,我是同意的。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谁掌握了人才谁就占得了先机,只有取天下之士,方得天下之地。吴蜀后继乏人,而魏人才辈出,最终决定了三国的命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