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为何失败
我国的改革开放成就巨大,但在肯定成就的前提下,也应该看到败笔也不少。譬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没有做到先富带后富,而是马太效应,富的越富,穷的相对更穷,中国由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成为现在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0.4这个国际公认的临界点,导致社会矛盾突出。虽然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若干年了,但从提出时起,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贫富差距仍在扩大中。可见提出好的发展战略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落实也是摆设。人民群众需要的是能够落实的科学发展观。小平同志曾提出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大胆地改。科学发展观应该是看准了的事情,问题是没有做到大胆地改。
这里想说说改革开放的一个具体的败笔,即医疗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出现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而且愈演愈烈。中国的GDP大大增长了,但人均医疗投入却每况愈下,无论是医疗公平度还是人均医疗投入,都长期停留在世界各国倒数第几的地步。我看到一个社会学者在湖北江汉平原某村庄(顾村)的调查。这个村庄有1192个居民,是个比较大的村子。村子里的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这里的老年人标准是70岁以上,70岁以下的不被称作老年人,因此仍须劳作。成为老年人后就得和子女分开住(通常住最差的房子,自己开伙)。他们没有收入,需要子女养活,而子女不愿意养活他们,他们也不愿意给子女增加负担。因此生活水平很差,苟延残喘。他们最怕的是得病尤其是大病,因为无钱治疗。如果得了大病,不少老年人选择喝农药自杀。在这里,青壮年自杀才被视为非正常死亡,老年人因为看不起病而自杀者被村民和家人视为正常死亡,子女不会内疚,村民不会谴责,警方也不会干预,而被统计为正常死亡。可以看出,看病贵看病难使得本来在农村根深蒂固的孝道没有了,乃至当地官方对因看不起病而自杀也见惯不惊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医疗体制改革失败。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就是把好的改掉了,选择了坏的。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比较好的。那时候的农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即国家集体担负一部分,农民负担极小一部分实施医疗保障,尽管这种保障是低水平的,但是对不富裕的农民的看病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与这种合作医疗相配套的是赤脚医生。在1969年10月1日共和国20周年大庆的庆典方队中,有一个方队引人注目:这个队列由近千名肩背药箱、背负斗笠、挽着裤腿、打着赤脚的年轻农村姑娘组成,队列的前边是“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5个巨大的汉字,用特制的轮车推着。76岁的毛泽东向前微微倾斜着身躯,频频向这个方队挥手致意。这些农村姑娘就是赤脚医生,她们是农民也是基层的医生,她们经过必要的培训,可以给农民看一些小病。大一些的病还有公社卫生院,还有县医院,还有上级医疗机构的下农村巡诊。1965年1月,毛泽东和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基层的报告,很多医疗专家纷纷响应,像著名的胸外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农村送医。到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2800人下农村巡诊。
当时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联合国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被视为典范和奇迹,联合国和不少国家都曾组织到中国观摩学习。当时的中国有一本很出名的手册《赤脚医生手册》。这本手册在中国使用了30来年,成为中国仅次于《毛泽东选集》发行量第二大的书。这本手册还远播海外,英国、美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进行了翻译,先后被翻译的文字达50多种,在全世界发行,时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这本手册的科技含量未必有很大,涉及的多是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但它很管用,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农民服务的精神。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也是当时中国的一项改革,改革的发起者就是毛泽东。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当时,中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当这样一组数字被毛泽东知悉后,他发怒了。他严厉地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后来,毛泽东的这些指示被称作“6.26指示”,每年6月26日都进行纪念,有与之相关的大量歌曲等文艺作品。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有人看不顺眼,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文革后期有部电影《春苗》,反映的就是围绕这一制度展现的扼杀和反扼杀的斗争。
既然这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国家的负担并不大,广大农村群众非常欢迎,也非常有效,而且为国际社会普遍好评,应该是一种好制度了,那么,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中,在上世纪80年代一风吹掉了呢?为什么要扼杀这种好制度呢?小平同志不是提出对看不准的东西,要“摸着石头过河”吗?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就不摸着石头过河呢?为什么要对这个好制度“大胆地破,大胆地改”呢?很难回答这是为什么?或许原因在,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是毛泽东倡导建立的吧!在一些当政者眼里,毛泽东的东西,即便是好的也被看作坏的,也是“两个凡是”!其结果是,把好的改成坏的,而且坏得不像话,到头来还得改,这就是瞎折腾!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