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毛老师的第514条理由——“人性化管理”
最近,针对某些频发的事故,一些专家学者管理者纷纷提出“人性化管理”的问题。不过看他们说的“人性化管理”,有些“虚”和“假”。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时代的管理倒是很有“人性化管理”特色的,值得研究与借鉴。
毛泽东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化管理”的概念,但它可以从老百姓的回忆中感觉到。下面可以看看大家比较熟悉“通钢事件”中媒体记者报道的有关“回忆”: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来通钢采访时,正值“八一”建军节,这里却没什么动静。“这要搁2005年以前,不是部队文工团来厂里演出,就是我们的文工团上部队慰问,现在倒好,连文工团也没了。”从事财务工作的退休女职工钟珍(化名)说,不只“八一”,每每逢年过节,都是通钢人张灯结彩欢庆的由头。
这时候,鱼、肉、蛋的发放是默认的惯例。碰上过年,每个分厂都要出节目,厂里发票给大家看。各分厂组织汇演,年底表彰先进、劳模和积极分子,这些通钢人保持了近50年的生活习惯,“有个气氛在这里,再困难工人也不叫苦,我们通钢人的工作动力不都是物质刺激的。”
除去政治教化的功能,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生活,更多体现出一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情味。退休前一直从事党群工作的王殿昌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解释他的工作范围,“干部的思想工作,工人想不开的事,柴米油盐、吃喝拉撒,都得管”。
在通钢,解决职工生活难题的流程往往是:有事找工会,工会没辙去党委,党委问车间,不行找财务,最后写个收据,预借半个月的工资。
通钢的这种封闭性,或许与工人的来源渠道有关。通钢要进工人,在计划经济时代是靠接收部队转业军人和子承父职式的顶替,之后主要依靠吉林工大和厂里的技工学校输送,前者往往从事技术工作,后者主要是操作工。在技工学校的学生中,通钢子弟占了绝大部分,因为子弟可以在入学考试中享受加20分的待遇。这样一来,一家三代都是厂里的同事,在这里并不鲜见,通钢人由此觉得自己“心特别齐”。
什么是“人性化管理”?百度百科解释说:“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至于其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要素,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战略,制订员工的生涯规划,等等。”
其实,没有必要说这么多,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从内心中真正把人当人看,让他们体面的劳动,有尊严地生活。当然,毛泽东时代是把工人作为企业主人看的,现在的一些企业在这方面不可能去比。但是,其中一些“人性化管理”的做法是有普适性的,对任何企业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