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性文化是无腿先生,并无法走出国门
——中国社会的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
郝学斌 郭守宇 吴振 郭沛亮
中国文化可能是走不出去的,这并不是在怀疑中国社会的文化创造能力,而是不加定义的“文化”究竟是什么都不清楚,怎么就会走了呢?
我们时常听到什么,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曲艺与戏曲文化等等,如此看来文化似乎是某种共性,而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就是文化的个性了。那么我们还是不清楚文化的共性究竟是指什么。或者,在茶、酒、饮食、历史、曲艺与戏曲背后的共性究竟是什么呢。是时间上的富裕还是无聊,是精神上的满足还是精神空虚的表现。这样看来,文化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这就难怪有人在呼吁汉语言所存在的危机。不过问题也没那么严重,我们可以将此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说明汉语言被某些人滥用(言不由衷、言无所指泛指胡说八道);另一方面,词语在不加定义的直接使用(解释),确实伤害了汉语言的符号价值与自然结构。但作为符号意义的汉语言,或者字母语系,其本质并不存在任何危机。所谓的危机,应该指使用汉语言者的语言定义以及解析的能力存在危机(其实是属于社会性文化的危机)。为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影响与受到影响的定义开始,然后接下来再看看文化究竟应该是什么。
影响与受到影响,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以及由概念所表征的形态。如果我们将影响假设为主体的行为集合,那么,受到影响就是客体所作出一些列反应的集合。这样我们就建立起一个输入-输出模型,我们假设输入(影响)是已给定的一个集合并用x来表示,输出(受到影响)则用y来表示,并且输入与输出y=F(x)成立,那么F(x)也就表征了一个函数关系。也即定义了从x(影响)到y(受到影响)的一个影射集合,同时函数F(x)也就给出一个关于受到影响者的结构。这样我们就能将影响(输入)、及通过受到影响(输出)所揭示的结构,去表达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不会陷于类似“中国文化概念”的窘境。但在很多情况下,结构机制恰是需要我们去揭示的“黑箱”(因为我们并不清楚箱子里究竟装着什么——结构机制)。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输入-输出模型去解析文化究竟应该是什么。
众所周知狼孩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尽管他有着人的形体,当他脱离了人类社会并与狼为伍的话,尽管他的形体还保持着人的形体,但他确实已是狼群中的一个个体,并且还是狼群中比较特殊的个体。通过这个事例,我们也就获得了一个经验。无论是人的形体特征,还是狼的形态特征。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形体上的差异或者不一样,而习性与行为模式却是基本一致的(也可以称为同类性,但却属于差异化的同类性)。这就说明,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当他脱离了自己的同类而置身于另外一种环境,尽管他还保持着同类的形体,但他的行为模式却已经融入到他所处的群体性环境之中,而这种环境就是社会性文化的表象。由于狼孩受着狼群的习性与行为模式的影响(狼文化),所以,尽管他的体型特征(由人类的基因所控制或者表达)还属于人类,但他的习性与行为模式却表现为狼性,是狼的习性与行为模式(狼的社会性)影响他成为狼群的一员。那么就此意义上的社会性文化含义,无论德国哲学人类学的见解(文化对社会人的塑造功能),或者美国的格式塔或积木(社会角色或人的社会格式),都基本正确地表达了社会性文化的社会塑造功能(即社会性整体特征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就将“文化”定义为一种影响力机制,它表征着从一个呱呱落地而纯粹自然的婴儿,如何被塑造为一个社会人的作用过程。也就是将社会人的行为模式(影响)构成的x集合视为一个整体(输入),再将受到影响所产生的反应构成的y集合(输出),那么,F(x)就是文化机制(所以,社会性文化并不是显性的,而是由隐性方式在起作用)。那么,茶“文化”、酒“文化”就不能称为文化,准确地说只能称为文化的表象,而在其背后隐性的机理才能称为文化(塑造机制)。而这个社会性系统的影响,在距离上是由近而远在产生作用。首先,是从家庭成员内部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开始。其次,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活动范围的扩大,逐步进入更为复杂的社会性环境。所以,将社会性文化概括为,一个社会群体在总体上的行为特征机制(即行为模式或范式背后的支配机制)也是可以的。社会性文化也就包括了,人与人沟通交流方式、社会关系形态、人的某种普遍的行为表象(比如,官员的贪腐、官本位、权力崇拜、不学无术、得过且过、不劳而获〈不当获利〉、子承父业、裙带关系、宗亲宗派、唯人唯亲、光宗耀祖、依附与寄生、情绪化、信用链的断裂、自我中心情节、虚荣、眼高手低、指责而非反思)、人格不独立等表象,以及支配这类表象的隐性机制,就是社会性文化。并且,社会性文化没有个体意义,只能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获得一个总体性的形态概念。由于几乎没有可能将每个人特有的影响与受到影响的每个具体反应之间去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也就只能采用复杂性系统科学手段进行统计与宏观分析。
根据普利戈津(比利时自由大学教授,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创立的耗散结构自组织理论(复杂系统)基础,我们将人类社会的演化,假设是从血缘组织规则向跨血缘的社会化规则为方向,依此作为判定人类社会演化程度的(远离血缘规则与接近社会化组织规则)准则,并且认识了自组织性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关于人类社会性组织规则及其演化的分析模型。既扩大了耗散结构自组织理论的应用范围,也可以摆脱传统社会学理论的静态观念并不适宜去解决复杂性系统问题(开放系统、远离血缘影响、自适应性、交流与学习、竞争与合作、互为存在、互为影响、互为制衡、涌现能力〈放大机制〉等等,所导致的局部之和大于整体的动态演化系统特征)。也因此我们将中国的社会性文化认定为一种原始性血缘文化,而非竞争能力与社会角色(互补的个性化结构规则的自发组织)。血缘文化以亲情、距离、信仰、宗派等距离为组织机制,并影响着它的成员也具有同类性的行为模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从西方社会学习了那么多科学与技术知识、组织治理经验、产品与服务的技术,但却无法领会其实质并演化出自己的能力。就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文化的核心,还是“个人英雄情结”(一个人去“拯救”社会),家长意志的社会翻版,光宗耀祖情结,饭碗教育,拉帮结伙,下级崇拜,权力崇拜,宗亲、宗派与信仰积聚(无结构性堆积体),并且美其名曰,精英文化(精英的本质应该是强大的能力体系,而不是几个聪明人的堆积体)。所以,科学与技术是具有科学精神,而且是个性化的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的认知结果,仅学习其成果也许并不困难,而更困难的却是学习者还缺乏科学精神(批判质疑、独立思考、去伪存真、探索真相、揭示奥秘),从而自身并不能演化出创造能力,所以,学习≠创造能力,由于学到的知识是他人的认知成果,也就未必可以去改变学习者自己的命运,所以创造才是自我救赎之路,而将希望建立在别人的救赎上,肯定是个危险。
由于中国社会被人为扭曲的社会结构(人造的且不稳定的二元结构社会),不劳而获横行社会(国民经济的再分配领域过热),个人与社会整体能力低下,情绪化与浮躁心态,急功近利与投机行为,语言的极度形式化泛滥(假大空),物欲横流与心理失衡,过度虚荣,剽窃与抄袭,社会角色的错位与缺位,沙子式不关联社会(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心灵距离疏远),缺乏社会目标与行为准则等等,这基本都属于中国社会的社会病范畴。也是老一辈希望用马克思理论(辩证唯物与史观、政治与经济观、科学社会构想)想解决但却无法得到解决的中国社会性不演化或落后问题。而我们用耗散结构自组织理论的系统分析认为,中国社会的不演化或落后的根源却是血缘文化影响的后果——独立人格,而并非依靠什么主义去解决问题。或者说,是人的问题而非什么主义的问题,反而理想主义更加巩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私欲。所以,血缘文化的影响,才是中国各种社会病的病理学根源。由于我们的研究仅仅在于“自组织治理模式”或跨组织治理,更广更深的社会性文化领域,对于我们只是认识社会环境的需要,并不准备做更深入的阐述。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将中国社会几乎所有的制度性文件(法律除外)、文学与影视作品、身边的各种社会关系、身边人的行为模式、自身经历过的所有社会教育、你的家庭与亲情圈等等,作为研究对象,以检验我们认知的真伪性。
血缘文化形态的心理本质是原始性、不开化、自我为中心与狭隘性;体现于其社会人身上的显著特征,是人格的不独立性、依附性;在行为特征上就表现为,能力低下、不思进取、懒惰、投机、不劳而获、不正获利;而成因却在于,孩子从未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设计或规划行事(家长意志与光宗耀祖),从而阻断孩子独立地去感知、感觉、触摸、认知自身以外世界的机会,所以,血缘人就缺乏探索与冒险精神、独立生存能力、自觉寻找社会角色的勇气与能力、个性化发育、与社会的关联性(社会角色选择),自然也就表现的懦弱与社会责任担当缺失。所以,血缘人既不演化、也不能涌现能力,窝斗、残杀、情绪化就是血缘人形成的社会形态(周期性震荡二元结构社会)。
因此,第一,中国文化不可能走出去;第二,血缘文化的不分化或黏性,不仅是父代无作为,而且将希望建立在下一代对父代的救赎美梦,更加不可靠(自发选择社会方式生存,就在于跨越血缘的混沌性障碍);第三,中国社会人对血缘的不可割舍的心智,正是中国社会短视、懦弱、无病呻吟、情绪化、无个性特征的病理性根源;第四,创新性无异于以“自杀的勇气”去寻求自我的社会担当;第五,无知首先害别人,其次也在害自己;第六,中国社会演化出更强的能力,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第七,中国社会的免疫力高低,取决于现实社会批判者的多少与质量、独立思维群体的大小与质量,正因为这些不一样的(非同质化)视角与思维,才能使得我们社会的体格与心理健康,提供病毒识别方法、排除病毒侵扰、抑制结构性(制衡)突变,这就是宽容、包容差异的理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