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的猪肉已经涨到了25/斤。资本的魔力再次显现。正如一些网友戏称——猪肉变成了唐僧肉。这让我想起了许久以前的肉票。——凭票买肉。
票证时代一度被市场派们讥讽为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认为票证代表着短缺。是物质匮乏的表现。而事实上,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分配方式。其目的是实现公平。
计划经济的特点是,商品的生产具有高度的指向性和对应性。比如纺织品,每年人均的消费量,在生产之前就有计划。是每人三米或是两米。那么对应的发放三米或两米的布票。这样做的一个显著好处是,你有钱也不能多消费。保证了钱少的人,也能买到这种商品。这与现在西方人的观念其实有着相通之处,——钱是你的,资源是大家的。
再比如猪肉,每年根据计划,供应国内市场多少猪肉,对应发放每个人肉票。好处在于,谁也不能多吃多占。除非你自已放弃,给了别人。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如果采用市场经济,猪肉少了,价格上涨,有钱的人也能吃的起,没钱的吃不起。计划经济则不然,保证大家都吃到。但那时是不是没肉可吃呢?我就清楚的记得,有一年鼓励大家吃“爱国猪肉”。猪肉多的不得了。可见,票证并非代表着短缺。
当年的票证也不是每年都一样。有时多有时少。由政府根据国内外需求而定。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的确存在僵化呆板的一面。但也的确对稳定物价,有大好处。毛泽东时代二十多年里,物价每年的波动范围不超过1%。
票证并不完全意味着商品不充足。打个比方,过去买自行车,也需要票证。农民们对这种商品需求很大。产能一时又上不来,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那么自行车就应涨价。钱多的人才能买得起。但是计划经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自行车不会涨价,而是用票证来控制。逐步满足人们的需求。
七十代年后,由于工业化的进步,日用商品明显增加。票证一般都用不完。票证,不代表短缺,更代表公平分配。计划经济模式——只为解决人们的需求存在。市场经济模式——只为赚钱存在,解决需求是他的附加功能。现在的房地产业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一面是房地产业彭勃发展,一面是老百姓无房可住。任志强不是放言嘛——房子就是给有钱,买得起的人盖的。按照这个道理——猪肉不管涨到多少钱,只是给能吃得起的人准备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