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30日电(记者朱继东)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现实境遇也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近日,一部深层次揭示国企改制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国器》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因为透视国企改制深层次问题而倍受关注。
《国器》描述了发生在我国中西部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省份——广原,以及这个省一个经济发达城市方舟市和一个经济欠发达城市先锋市,出场人物六、七十人,主要人物10多人,涉及政府官员、省市级领导、大中型国企领导、私企老板、经济学家、国企工人、职工家庭、下岗失业职工、老一辈革命者、黑社会等城市社会生活各个群体或阶层,揭示了当前中国城市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小说情节安排紧凑但场面宏大,全书主体内容时间跨度不到半月,却涉及官场情场商场战场环环相扣,爱情友情私情同学情战友情情节动人。小说思想内涵深厚,揭示的问题值得每一位关注中华民族命运的人深思。
《国器》揭示了一些在国企改革中容易被忽视的隐藏问题,它们像社会发展的毒瘤,暗藏于变革的关键环节,常常是平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为时已晚。例如,在国企改制中一些知名经济学者表面引导政府官员解放思想,其实是在为少数财团廉价获取国有资产服务问题;国家经济的过度开放问题;改制的国有资本被少数个人控制,大量裁减工人,甚至企业领导人转移或侵占企业资产使企业破产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对国有经济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相反以私有化为重点的国企改革推进的却如此迅速等等诸如此类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发人深省、值得反思。
《国器》以国企改制为主线,用通俗的文学形式,专业的经济观点,深层直面国企改革与发展,充分反映出对国企的独到见解:“国企者国器也,普通民众和谐生活之护堤,中国经济应对全球化之盾牌,中华民族崛起之利器。”同时也反映了对国企归宿的关注,对民族未来的深思。
1967年出生的《国器》、青年作家习晓思原籍河北省行唐县,曾经在某大型国有煤矿担任过技术员、秘书,在省直多个经济部门工作十余年,在上市公司等大型国企担任稽察特派员助理、外派监事会专职监事,有丰富的国企工作经验和体会。在燕赵都市报等新闻媒体当过记者、编辑,具有新闻工特有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用十年时间对国企改革发展的二十多年历史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最近终于完成了这篇长篇小说。许多网友和知名专家、学者对《国器》一书评价颇高,称其为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来自民众的真实心声,值得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深入体验与反思。
正如习晓思在《国器》的后记中提到,对于中国的国企,确实有一种既痛又爱也不乏恨的感觉。国企改革的脚步到底会迈向哪里?这或许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中国人应该认真沉思的问题。小说的结尾,针对当前国企的现状,提出国企改革要有一个界限,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即中小型国企应当改革为“国有资产相对控股,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参股的形式”,大型国企必须做到国家绝对控股,在此基础上实现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应对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挑战;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民生的行业,一般不能允许非国有资本和外资进入……这些关于国企的新观念,新思想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也引发网上的热烈讨论。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国光认为,作为一部深层次揭示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发展的长篇小说,《国器》的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学家韩德强、文艺评论家李云雷也认为,推进国企改革应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国器》以开阔的视野,展示了国企改制中各种力量的纠葛与冲撞,全方位地呈现了这一过程中复杂的社会现实与心理现象,对我们认识当下中国的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徐文俊表示,这部小说很大气,提出了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有的情节让我流泪了。国企下岗职工胡盼秋动情地说,不看遗憾,读后震撼,这部小说讲出了我的心里话和想说说不出的话。
正如《国器》中的一号人物林方敬所言:“战争年代,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放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国企就是我党的枪杆子”。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国企改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面临着挑战。因此,国企改革之将走向何方,这是对自己的严肃拷问,也值得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密切关注与深思。
长篇小说《国器》全本,链接: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1202/296751.html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