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生产关系各环节或要素的有机联系的纽带和有效运转的中枢,是生产关系的外在形式。
“市场是生产关系各环节或要素的有机联系的纽带和有效运转的中枢,是生产关系的外在形式。”说得确切一点是:“一定的市场是一定生产关系各环节或要素的有机联系的纽带和有效运转的中枢,是一定生产关系的的外在形式。生产关系各环节或要素是市场的内容。”简洁一点说是:“生产关系与市场是对立统一体。”
市场有了这样的定义,那种与市场有关的五花八门的“市场经济”的“概念和涵义”,统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学者熊德平说:“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经历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的三阶段历程,并没有回答‘市场经济’的概念和涵义。”熊德平认为市场经济是“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为前提,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2002 年第 1 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2 年第 7 期)
熊德平又说“‘市场经济’的概念无非是‘市场经济’的历史和现实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显然,‘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市场自然有关,有‘市场经济’必有市场存在,但市场并不等于‘市场经济’。与“市场”有几千年的历史相比,“市场经济”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便是最好的说明。市场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但只有市场上商品交换的规则成为社会普遍行为规则时,商品经济才进入它的高级形式市场经济。”(出处同上)
这位学者没有读懂马克思。他甚至还徒劳地引用另一学者赵放(1999年)的著作为马克思“辩护”:“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使用‘市场经济’的概念来表述他们称为‘商品经济’或‘货币经济’的经济形态,更没有回答‘市场经济’的概念和涵义。因为他们的研究和古典经济学家一样,重点从商品关系分析入手研究价值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没有具体地探索市场在商品经济中的机制和功能。”
赵放也没读懂马克思。马克思的研究并非和古典经济学家一样,马克思超越了他们。马克思“重点从商品关系分析入手”进行研究,并不仅仅“研究价值规律”,也不是模糊笼统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不是“没有具体地探索市场在商品经济中的机制和功能。”而是没有必要再重复探索市场在“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的机制和功能,因为马克思在生产关系中已经全面揭示了市场在商品经济中的机制和功能了。可以说,市场就是生产关系的同义语或形式。
他俩上述“理论”将为笔者本帖内容所终结,下面要讲什么是生产关系?什么是市场: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62页)
马克思所指出的这种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各种市场形式的基础。
历史上各个社会形态里,由于商品生产所依据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就有各种不同的商品生产,它们体现着各种不同的生产关系性质。简单商品生产体现着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体现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社会里联合生产者之间的互助合作的生产关系。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有多种经济成份存在,就有多种性质不同的商品生产,体现着各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商品生产所依据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决定不同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不同市场形式的性质。
生产关系的构成,马克思着重从商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运行过程中,把生产关系分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或要素,指出“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62页)
生产关系的构成,也是市场的内容。道理很简单:离开市场,构成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或要素——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功能就不能发挥,即生产关系也不复存在。现以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例,粗浅地作如下说明生产关系与市场即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性(如市场形式适应不了生产关系的内容,矛盾激化就发生经济危机,极大地破坏市场的典型例证):
比如“生产”,日本资本家必须有厂房、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更必须有雇佣劳动者。他必然要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得到。他是用巨量货币交换而得。这种市场交换,在法制上取得私有权的合法身份和强势地位,他的私有产权得到了国家的保护。他可以迫使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为他创造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比如“分配”,雇佣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家不可能用库房产品支付,只能用货币。货币必须从市场上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取得。雇佣劳动者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其所得往往低于雇佣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处于被雇佣地位,而资本家处于拥有私有权的强势地位。
比如“交换”,前述“生产”环节资本家到市场用货币交换生产资料,而现在是雇佣劳动者用工资到市场上交换起码的养家糊口的生活资料。当然“交换”不止这些形式,还有劳动的交换形式等。
比如“消费”,日本资本家穷奢极欲的消费——如享受“女体盛”,和雇佣劳动者可怜巴巴的消费——吃糠咽菜,直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程度。更不必列举通过文化市场、娱乐市场、色情市场……等等进行消费了。
上面生产关系与市场的的对立统一性,只是一种粗浅的说明。如果细致去说,其广度和深度将使人惊叹不已。比如,生产通过市场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过来通过市场决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通过市场又易位为生产,并且,生产通过市场,又会源源不断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
还有,有了生产关系与市场的对立统一性概念,那种与市场有关的五花八门的“市场经济”的“概念和涵义”,统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且,我们可以直接对古典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别称之为自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弗里德曼宣传推广的市场经济就是要把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广到苏、东、越等转型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重新拾起“资本主义永恒”的神话。奉弗里德曼若神明的吴敬琏,与弗里德曼沆瀣一气,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积极推广者。想起他那吴“市场”的称号,笔者为他感到汗颜!
这些理论,原本在马恩列斯毛经典著作里都有,不是笔者新创。只不过被笔者一不小心发现了而已,就象牛顿因为掉落苹果砸出原本就有的万有引力一样,牛顿的发现具有科学内涵,笔者的发现岂能例外?
只是生产关系与市场的对立统一性,是笔者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出来,因此,笔者对它拥有知识产权。请读者引用笔者这一发现时注明出处,笔者感激不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