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写给帝王的教科书,希望帝王能从中学习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做一个成功的帝王。可大家都是普通百姓,注定是做不了帝王的。《资治通鉴》对普通人还有什么价值?
原来啊,《资治通鉴》与历朝史书为帝王家著史不同,《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著作此书是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这个“治”字,不仅包含治国之道,也包含了治家、治身之道。
所以,这部书专门让后人从历史人物中学习智慧,吸取教训,通过历朝历代的的兴衰历史,懂得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帮助我们获得人生智慧。
宋末元初的史学家胡三省评价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有一个号主叫敖让,他解读的《资治通鉴》很不错。他把系列解读集合,出了一本书。我看了一下序言,寻了他写书的目的,大约是能让诸君:“在职场、商场、官场、情场等各个场景,便都能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更容易取得成功。”
他大约也是为着“人君,人臣,人子”而解读的。我对此不太满意。
我们读书、解书、写书,总有一个目的。有人目标大一些,有人目标小一些,无论大小,我都不该苛责别人。可我心里,只认可马克思那样的人。马克思写书的目的是什么?他说的非常清楚,他是为无产阶级,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写书的。服务的群体不可谓不宽广,服务的目的不可谓不宏大。
我读书、解书、写书,都是以马克思为榜样的。所以,总希望我认为优秀的青年,能够胸怀宽广,目标远大,心怀天下,心系苍生。敖让就是我认为的优秀青年。所以,寄予厚望,未免就有希翼。
《资治通鉴》很好,毛主席读了17遍。但他从中取的是什么?他曾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所以,很显然,他不是学点政治权术那么简单。
1954年,毛泽东与吴晗谈话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可见,《通鉴》主要是给他提供批判的材料。以便总结经验和教训。《通鉴》主要是写军事和政治的。所以,经验教训,以这两方面居多。
《资治通鉴》中的政治军事内容多,经济文化的内容少。关于这个特点,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代,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做‘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但是,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理国家,历代的明君都离不开秀才。”
虽然,他从《通鉴》中,学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但对主席来说,更重要的是马列主义。1920年初,毛主席开始系统精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自此成为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再未有过丝毫的动摇。这才是他的指“道”思想。这个“道”的核心《共产党宣言》,他一生读了一百多遍。可见要远比《通鉴》重要。
《资治通鉴》的指导思想是“治”。为统治阶级的“治”服务。毛主席求的不是“治道”。而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之道,可谓“仆道”。这是两个不同质的路线区别。
毛主席没有所谓的“治国理政”思想,有的只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就是他不同于任何既往历史的地方。
为人民服务,态度和情感最重要,方法和手段反而在其次。只有对付变质为官僚的公仆和阶级敌人,他才会需要方法和手段,不讲态度和情感。只有这个时候,《通鉴》他才会用一用。
对待人民的时候,他是柔情似水的,他是婉约派的。
用他的话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但“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但仍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词的婉约、豪放两派,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就是一例”。
我想,他从1913年开始阅读《红楼梦》这样的小说, 长征中也时常读,建国后还在读,为毛泽东管理过图书的徐中远做过统计,从1958 年7 月1 日到1973 年5 月26 日, 15 年间,毛泽东共15 次索要《红楼梦》, 有时一次就索要好几种版本。他逝世时,在中南海丰泽园和游泳池两处故居放置的图书中,还有线装木刻本、石刻本、影印本及各种平装本的《红楼梦》达20 种。放在游泳池卧室和会客厅的好几种版本,如影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木刻本《增评补图石头记》等,都用铅笔作了圈画,有的打开放着, 有的折叠起一个角,有的还夹着一些纸条。看来,毛泽东晚年不仅多次阅读,还很可能把不同版本对照起来读。
很多人说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五遍,其实错的。他读了一生,可以说,次数已经是不计其数了。
为何他不计其数,终其一生的一直研读《红楼梦》?
有人说是研究封建社会的政治关系、宗法关系、经济关系,研究阶级斗争,研究封建历史。我说啊,这都还是其次。最关键的是,《红楼梦》里面,有无数的压迫,无数的牺牲,无数的反抗。让毛主席产生了无限的悲愤,无限的悲悯,无限的同情。
《资治通鉴》里有方法和技巧,《共产党宣言》里有道路和理想,《红楼梦》里有立场和情感。
这三者的统一,让毛主席才真正具有了无穷魅力、智慧和力量。
他的人格魅力,就主要来自于《红楼梦》的倔强,来自于他对被压迫者永远的柔情婉约。
我曾写了一本书,叫《一心集》,大约是类《资治通鉴》的,以方法为核心。后来我写了《得胜政要》,大约是类《共产党宣言》的,写了主席的理想和信念。现在,我写《红楼梦》解读,写他的情感和灵魂。
我想,三者齐备,大约才是他的全部吧。他的全部,都不只是他一个人,而是所有劳动者,所有无产阶级,所有被压迫的人们。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元春死了。直落得个“贤淑”二字。然后就泯然众人矣。为何?因为她只是做一个太平贵妃,充当着他的那个家族的花瓶。她没有为大多数被压迫的人们做什么,所以,她的灭亡,比鸿毛还轻。正因为他“无所出”,没有斗争,也没有牺牲,所以,没人同情可怜她,也算是理当如此吧。
而我们的毛主席,为祖国,为人民,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奋斗了一辈子,牺牲自己一切不说,还牺牲了自己的妻子、儿子、兄弟、姐妹、同学、朋友、战友……,可以说,他和全家流的血,与全国一切反抗压迫人们的血,留在一处,染红了五星红旗。
所以,怀念他的人,遍布祖国九州大地,遍布世界五洋七洲。对他的怀念,将从他去世那天起,一直到私有制灭亡,压迫灭亡,人类灭亡。
一切与他同情的人,都将与他永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