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有多人在服用小林制药公司生产的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后因肾脏疾病住院甚至死亡。截至2024年3月底,日本已发现5例与上述产品相关的死亡病例,相关入院人数已增至114人,另有约680人入院就诊或准备就诊。
4月1日,日本多家媒体报道,日本帝国数据库公司实施的调查显示,小林制药向225家企业提供红曲原料,这些原料有些被直接出售,有些经加工后二次出售,受波及企业恐达3.3万家,其中包括超过5000家食品和饮料零售商。
目前,小林制药生产的含红曲成分保健品致死原因尚不确定,日本政府相关部门仍在调查当中。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9日发布公告,提醒广大消费者立即停止服用有关产品。
2024年3月29日,小林制药公司社长小林章浩(左二)及相关负责人在日本大阪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鞠躬。新华社记者 张笑宇 摄
在日本大阪,小林制药的一家工厂门外悬挂着印有“安全第一”四个大字的警示牌。安全第一,真的做到了吗?
1
靠马桶清洁剂发家
小林制药虽然以“日本老牌药企”著称,但若追根溯源,它其实是个“半路出家”的药品贩子。
2024年3月29日,位于日本大阪的小林制药公司总部。新华社记者 张笑宇 摄
它的故事始于1886年。时值第四次全球霍乱大流行,日本陷入恐慌,药品需求上升。在名古屋经营杂货和化妆品店铺合名会社小林盛大堂的小林忠兵卫从中看到了商机,借势涉足药品行业,面向药厂药店批发、销售家用医药产品。
【注:合名会社起源于日本明治时期,是指由两个以上成员组成,每个成员对公司债务负有无限责任的无限公司。其特点是:人的结合比资本的结合色彩更浓,强调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一般都是继承祖业的家族企业。】
此后,小林忠兵卫尝试推出“一日丸”“大效丸”等10款自制药品,大受欢迎。随着业务持续拓展,1912年,小林在大阪成立合资会社小林大药房,主要开发头痛药等生活药品。1919年,合资会社小林大药房与小林盛大堂合并成了株式会社小林大药房,这就是小林制药的前身。【以下简称“小林制药”。】
在多位社长的持续接力下,二战后,小林制药成为日本医药业的批发商巨头。但时任社长小林三郎并不安于现状,他看到了小林制药被引进新技术的制药商压制、利润微薄的窘境,决心转型,引进技术、加大投资、开发新药。
在那个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的推广刺激制药企业纷纷研发新药,医药市场份额被各大药企占据,小林制药在“大池塘”里四处碰壁。小林三郎意识到,要在“池塘”里寻找有潜力的“鱼”来求得生机。1956年,小林三郎的战略还未能落地,他就因病去世。几年后,其子小林一雅继承家业,重启小林制药的转型之路。
不过,小林一雅成立的生产部门初期业绩并不好。转机出现在1964年,小林制药的批发业务合作商狮王邀请小林一雅前往美国旅游。
在美国,小林一雅发现这里的卫生间干净整洁,散发着香气,马桶冲出的水还是蓝色的,与印象中臭气熏天的厕所完全不同。次年,他决定赴美留学,期间经常走访当地超市和药妆店,用心研究热销商品的特点。
小林一雅学成回日后,小林制药的转型之路正式开启——面向生活化、日常化场景转型,扩大产线、抢占份额。1966年,小林制药推出消炎止痛药安美露(Ammelz),后来成为其第一款国际化产品。
小林一雅坚信日本在不久的将来会大力普及抽水马桶,于是从1965年开始研发抽水马桶香味清洁剂“Bluelet”,并在4年后投入市场。一切如他所料,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抽水马桶带进千家万户,Bluelet迅速发展并成为小林制药的核心产品,标志着小林制药进入日用品领域。
在小林一雅的带领下,小林制药开启了一系列日化新品的开发:1975年,推出空气清新剂“Sawaday”,进入空气清新剂和除臭剂市场;1982年,成立富山小林制药株式会社,作为生产基地,加强生产制造;1986年,推出漂白剂、牙线等新品;1988年,加强卫生杂货产品线,推出白带片、内衣洗涤剂、吸汗贴、咽喉喷雾等新品……至此,小林制药奠定了以非处方药、日用品为主要产品类别的发展基础。
2
“小池大鱼”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带领小林制药走出转型危机、打开广阔市场的小林一雅,时常感慨“顺势而为”的力量。实际上,小林制药所做的绝不仅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他们还善于从“小池塘”中发现、培养“大鱼”。
2024年3月29日,小林制药公司社长小林章浩在日本大阪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讲话。新华社记者 张笑宇 摄
所谓“小池大鱼”,就是把市场不断细分,找到没有同行和竞品的“缝隙市场”,然后“在小池塘里做大鱼”。因为在大的现有市场里,竞争往往很激烈,新入局者很难扩大市场份额和获得利润;若能找到尚未有人发现的新市场,首先进入其中,就能获得高市场份额和利润,并在引领市场的同时继续扩张。
这对小林制药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00多年前,创始人小林忠兵卫就用过这招。一战爆发后,日本颁布《染料药品制造奖励法》,鼓励药品生产。一时间,制药企业数量大增,市场竞争激烈。非专业出身的小林忠兵卫难以靠自制药维系经营,开始研制芳香剂、清洁剂等日用品,以差异化定位来扩大销售、增加利润。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小林制药在“缝隙市场”精准发力,将“小池大鱼”发挥到了极致。
在产品战略方面,小林制药强调探索需求、快速面世,生产使用场景更细分、功效更强的产品:寻找客户新需求,探索未被开发的新市场;通过快速开发和外包生产,将想法高效率落地成产品,每6个月开发2个新产品;多方面简化新产品,便于消费者理解。据统计,2014-2017年,小林制药推出10款产品,产品类型涵盖护肤品、香氛、清肺保健品、皮肤护理药品等品类。
这是2024年3月28日在日本东京拍摄的小林制药公司的办公楼。新华社/法新
如今,小林制药已将产品开发和创新的触角延伸到非处方药、医疗器械、日化产品、保健品、药妆等领域,覆盖家庭生活场景下的多种需求。“即贴暖宝宝”“消臭元”“香口珠”……仔细翻翻,不少人家里都有小林制药的身影。
除了占领国内市场,小林制药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甚至会根据当地文化和特色寻找需求、定位产品,将小林制药的标识输送至世界各地。美国、中国和东南亚,是小林制药海外销售的三个主要市场。
2013-2021年,小林制药的年收入在80亿元人民币左右,2019年时突破百亿元人民币,后受疫情影响下降;其主要收入来源为本土市场销售,其中包含的入境旅游购物占比高达76%;本土销量位列前三的品类分别为脱臭空气清新剂、非处方药和口腔护理产品;全球销售排名前三的类别分别为脱臭空气清新剂、非处方药和取暖&冷敷用品,三者合计占比超50%。
3
“红曲风波”
“不要轻易涉足自己不懂行的生意。”小林一雅曾在自己的书中仔细复盘过小林制药在市场调研不足的情况下入局医疗器械业务,结果亏损近百亿日元的失败案例。“我缺乏医疗器械的相关知识,对于医疗器械的一线情况不够熟悉,在没有掌握现场信息的情况下就做出了判断……瞄准的是大池塘里的小鱼。”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他们却在引以为傲的“缝隙市场”上栽了跟头。
小林制药社交媒体账号截图。
3月22日,小林制药宣布紧急召回该公司三款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原因是日本有消费者服用该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后出现肾脏疾病等健康问题。小林制药还表示,对生产的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及其使用的红曲原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自产红曲原料中存在当初“意想不到”的来自霉菌的成分,但尚未弄清该成分究竟是什么。
小林制药生产的红曲原料除供自家生产保健品外,还出售给其他公司用于酿酒及食品制造等。目前,该事件已引发日本食品安全问题的连锁反应,多家相关公司宣布召回使用了红曲原料的产品。
3月29日,日本厚生劳动省表示,小林制药在涉事产品中检测到软毛青霉酸峰值。软毛青霉酸是由青霉菌产生的一种天然化合物。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小林制药认为该化合物可能是有问题的成分,要通过日本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等机构进行验证。
截至2024年3月底,日本已发现5例与小林制药含红曲成分产品相关的死亡病例,相关入院人数已增至114人。厚生劳动省已要求大阪市健康局依法对小林制药三款含红曲成分保健品采取废弃等措施。
实际上,在小林制药公布召回红曲胆固醇颗粒等三款产品前,危机便已在酝酿。早在2024年1月,就有医生提醒小林制药注意其相关产品引发的健康问题,已有13名使用小林制药红曲相关产品的消费者报告出现尿色变化、四肢肿胀和疲劳等症状。直至3月22日,小林制药才发布公告召回产品。
红曲系列产品“爆雷”,对小林制药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
近年来,小林制药将保健品业务作为公司业绩的重要增长点,2023财年营收达135亿日元。此次召回的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可谓小林制药重要的“大鱼”之一。2016年,小林制药从郡是(GUNZE)公司收购红曲业务,开始红曲原料制备,并于2021年推出所谓“可降低有害LDL胆固醇值的红曲胆固醇颗粒”,仅2023财年销售就达6亿日元。“红曲风波”对小林制药主营业务线的影响可见一斑。
比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信任危机。目前,“红曲风波”已引发日本民众对保健品安全的种种疑虑。有民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林这种大型企业的产品竟然也会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一想到今后自己可能还会服用小林的产品就有些担忧。除了产品本身的问题之外,还有民众表示,小林制药作为百年药企,出现这样的产品安全问题,事发后应对迟缓模糊,这降低了他们对小林制药这类大型企业的信任。
4
“创新陷阱”
与小林制药一同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还有日本的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
我们常说的保健品,在日本被称作保健功能食品,分为特定保健用食品和营养功能食品两类。2015年后,又新增一类功能性标示食品。根据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生产商只需在上市销售前向日本消费者厅提交与其声称功能相符的科学依据进行备案即可,无需日本政府部门的审批许可。
因此,有舆论认为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偷工减料”,例如没有严格遵照准则进行安全性试验等。日本国内甚至有声音认为,此次事件是“安倍经济学”的遗留问题,称安倍时代将保健品当作商机,监管机制过度宽松,导致了当前事态。
日本共同社称,这是日本2015年开始实施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后,生产商首次因健康受损问题而宣布召回产品。日本厚生劳动大臣武见敬三表示,在最早出现健康问题报告到小林制药宣布召回产品之间的两个多月里,小林制药未向政府提供相关信息。此次事件后,日本政府将着手对所有申报备案过的数千种功能性标示食品实施紧急检查。
但是,一项审查制度并不能囊括安全事件背后的全部诱因。近年来,从钢铁、汽车、食品加工到这次的医药行业,日本企业屡屡被爆出质量问题、数据造假问题,曾经的“日本制造”光环早已蒙上阴影。丑闻频出的背后,是日本制造和百年企业面临的种种共性问题。
《日本经济新闻》在研究日本多个“爆雷”老企业公布的违规事件调查报告后发现,因设备老化和人手短缺而导致的“老衰工厂”促成了违规现象;与此同时,公司管理层一味倡导削减成本,而对生产一线的扭曲现象视而不见,促使一线涉足违规行为。
日本半导体专家汤之上隆认为,日本制造业常常陷入对技术完美的极致追求,投入80%-90%的精力仅换取10%-20%的性能提升,忽略投入产出比和市场真实需求,从而掉进“创新陷阱”。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的高速发展黄金时期成为过去,生产成本暴涨,研发与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升级换代降速,经营困难相继涌现。加之全球化进程下,日本企业与海外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降低成本、企业合作变外包、转变雇佣方式、减少质检人员或者调整质检环节等方法,成为日本众多老牌企业的选择,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产品质量。
此外,日本经济学家田代秀敏表示,小林制药的这次食品安全危机也反映出了日本百年企业在企业组织上的另一个共性问题。该公司是典型的日本家族企业,这类企业做经营决策时可能存在家族利益优先于顾客利益的倾向。小林制药接到健康受损的报告后未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并向相关机构报告,就是一大例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