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名《老子》:李耳,字伯阳,谥曰聃,亦称老子,楚国苦县(今中国河南省鹿邑县)人。时代:春秋时代末期,于公元前约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当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全文五千余字,用韵文形式写成。文章分上、下篇,共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为上篇,古版本称为“道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下篇,古版本称为“德经”。全文有七十四处讲“道”,有四十四处说“德”。什么是道?道是法则。“道,可道,非常道。”我的理解是:法则,是可以被说明〔认识〕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德,是人对道的认识及其通过人的主观反映道的意志,是为道服务的。
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学思想家。 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文化遗产,尽管浩翰如烟,但能体现中华民族基本传统、哲学思想者,当首数春秋时代李耳的《道德经》〔又名《老子》〕。它精华粹炼,全书共列八十一章,仅以五千文字,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就为人类构建起一座博大精深、朴素自然、恒久闪光的,展示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大厦,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财富,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它影响所及人类古今文明史,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在谈到《老子》这本书时说:“《老子》许多年来一直是我的床伴侣。其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例如,当我研究心理学时,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作为一个研究组织机构的专业人员,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有关政治和领导的知识,我把它作为最喜爱的礼物送给身为企业家和高级经理的朋友们。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2、《道德经》的为什么被称为“老子”呢?据中国古书记载,是因为他年老,长寿。古传彭祖寿高八百,老子又是多少岁呢?中国《史记》的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三百余岁,以因修道而养寿也。”看来他为长寿者当属无疑。中国汉朝时代的郑玄作注的《礼记.曾子问篇》指出:“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国外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因为“老”而得称。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人间接翻译《老子》的时候,也常用“东方老人”一词来表达中国《道德经》的“老子”。
3、把《道德经》列为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首篇是因为李耳是世界上最早揭示天、地、人,乃至万物都具有矛盾着的两重性的第一哲人。李耳是孔仲尼的前辈,他把他發現和领悟的哲理傳諸於世,其时的名气远大于孔子。孔子慕名专程前往周朝请教李耳,回来后对徒弟说:“老子是人中龙。”另一古哲圣庄子亦讚嘆稱呼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老子哲理基质是唯物的,与当时盛行的尊神论是背道而驰的。他无畏地阐述完自己的认识论后,就归隐起来不参与争论,以无为之有为坚持真理。老子五千言,道尽天下事,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玄学家,还有学者、医者、革命者,没有不读《道德经》的。《道德经》是成就人生必读书。
4、《道德经》是中国道学的宗旨经典,问世后的二千六百年来,常被后人诠释为虚玄、漂妙、无为。这种诠释在科学不昌明的古代是对《道德经》的一种解读,以后就传阅下来了。更有之把李耳尊奉为太上老君的神,就是那个在中国白话文小说《西游记》里用八卦炉火炼孙悟空的老道长,他的本领大得很,在天神界的地位仅次于原始天尊。后人把老子《道德经》当道教的圣经念诵和传授。还有,把《道德经》当作气功的理论,去背诵、修炼,以求禅宗开悟,治病健身,长生不死。这也与人们对老子“隐世生活,恬淡养性,修道而长寿”的认识有一定关系。
5、在科学昌明、信息发达,已远不是老子生活的时代所能想象和比拟的今天,只要你认真研读《道德经》,在其字里行间悟其精神实质,就会发现李耳哲理的思想来源于他对社会历史、对自然现象和对人的观察和思考,“道”,正是他种种观察和思考的归纳和概括。例如,老子指出,天底下都知道美何以为美,这时丑恶已经存在;都知道善何以为善,这时不善已经存在。老子接着进一步指出,有与无相互生长,难与易相互成势,长与短相互制形,高与低相互盈虚,音与声相互调和,前与后相互跟随。请问,老子这些哲理是虚玄么?不是,是真实的事物矛盾现象。又如,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漂妙么?不是,是自然规律使然。老子还教导人们,爱民治国,能无所作为吗?天门开阖,能无柔顺之情吗?明白四达,能无知愚昧吗?这是无为思想么?不是。老子所揭示的事物正反两重性正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当你的视野从你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及至整个世界,你就会发觉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统一体,而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6、科学的东西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和事实证明的。学习《道德经》,只要有科学头脑,不迷信、不神化、不弄玄,联系当今实际,结合社会历史,经过独立思考,都会悟出正确道理而获益匪浅。有人喜欢用背诵的方法学习《道德经》,多读能背自然对加深认识有好处,而朗读、背诵文章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然而,以为读上万遍可以修炼成什么正果,则是令人怀疑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阅读《道德经》,可以有很多种疏释,也可提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义的意念说法。但是,老子就是老子,老子只有一个,据记载,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发现“道”哲学的长寿老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个神。
7、老子生活在周朝衰落、诸侯小国割据纷争、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的春秋战国时期,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为维护周朝对诸侯国的统治和周天子对臣民的威权,他提出了“无为”、“无事”、“无欲”、“小国寡民”、“愚民”、“弱民”的论点。这些论点显然是与现代思想和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相悖的。按照惟物论“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分析,作为周朝史官的李耳的这些论点恰恰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他寄望能以道德治国安民,使之“小国寡民”,“复结绳”,“安其居、乐其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而为巩固周朝的统治服务。然而,“道,可道,非常道。”道之使然,周朝的败落无可避免,老子也无可奈何,他不愿看着周朝灭亡,选择了辞官离开周朝做隐民去了。
8、老子写《道德经》至今二千五百多年,其思想的主体应是朴素的辨证法,核心思维应是事物因对立统一而存在,而不是玄学和神道祖师爷。为维护周朝的天子统治,他提出“小国理论”和“圈民理论”,鸡犬之声相闻而不相往来,正是写照。这是历史中的现实反映,食君之禄能不担君之忧乎?至于玄学,是对其简骇文字的理解和释义发挥的结果。有多少人真正读原著?释义成人们理解文义主流而成为误导流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缺点。因此,一定要看原著。老子的看事物的对立统一哲理,是辨证法哲学的最早立著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