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纪宝成
http://www.wsdx.cn/Get/wlwz/jk/20060812553.htm
各位领导、同志们,应我们省社科联、省商业职业学院的邀请,来到大讲堂作一次讲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今年通过了十一五规划,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一句话——“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当然在大会上还提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这就说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党和政府目前对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要求。所以挑战和对策肯定是围绕高等教育质量来进行研究。那么怎么提高?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今后怎么做?我想我愿意从实践当中谈起。
中国高等教育在建立的时候,1949年中国大陆只有205所高等学校,116000名在校大学生,那是这么个情况,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遗产。建国以后发展很快,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在校大学生已经是六、七十万了。但是文化大革命,就是对高等教育无情的破坏。在真正的中国高等教育起步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真正的呐喊是在改革开放以来28年的时间,尤其是世纪之交这十年多的时间。这十年多的时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高等教育在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规模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成就。这个成就我想最重要的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高校高等教育的体制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资金筹建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等,发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变革,这个变革不仅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以来,没有过这样强度和广度的变化。
第二,我们高等教育的理念、高等教育的思想、高等教育的教学制度、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第三,高等教育布局机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三种类型的大学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综合型大学、多学科型大学、单科型大学并存这个局面基本形成。特别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我们高等教育学校的中心目标全面实现。高等学校的重心下移得到实现,还有过去中国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全国的中型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地基市也有,但是很少,而且质量不保证,现在基本上统统都有高等学校,至少有职业学院,很多都有本科院校。这个布局结构的变化,这样的一种优化、和谐的变化,为新中国21世纪高等教育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些变革、这样的一些改革,我前面讲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很重要的一个把地方办学这种分割的局面变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办学,以地方为主,这种意义非常远大。通过这些改铮谐【没葡嗍视Φ母叩冉逃奶逯坪筒季终谛纬芍校蛘咚祷究蚣芤丫纬桑O碌氖墙徊酵晟啤D敲凑怯捎谡庋难芯坎庞戳耸兰椭还婺I系拇蠓⒄埂⒋罂缭健?999年根据国务院的指示,高等院校扩招。1998年毛入学率9.8%,02年达到了15%,这是世界上公认的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一个标志。所谓毛入学率就是同龄人当中上大学,就进入了大众化教育。如果达到了50%就达到了普及化教育,我们02年是10%,到05年就达到了21%,这个速度是极其惊人的。
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短短七年时间,它的规模发展的如此之大,从此中国高等教育就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且毛入学率继续在扩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50年代,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果,这样的改革和发展总体讲它适应了国家改革发展总的大的实施,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入总的要求,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并且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大的改革、大的发展,催生了高等教育新的模式、新的机制、新的制度的诞生。
但是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现在不存在问题,不存在挑战?那当然不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什么新的阶段呢?我概括几个方面,叫“巩固成果、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增强国际性的新阶段”。之所以叫巩固成果,就是说我们发展速度够快,在发展太快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时间消化、解决新的矛盾。什么矛盾?或者说什么挑战?我个人的想法概括一下,我觉得有几个“跟不上”,有几个“盲目性”。
第一个“跟不上”,教育投入。高等教育投入跟不上快速大众化的进程。我看现在尤其对高等教育的批评我认为不那么正确,总体来讲,主要是政府投入这一块跟不上,财政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没有达到国家4%的要求。现在扩大招生大家都很欢呼,但是钱跟不上去。我认为这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投入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当然国家处在这么一个变革的时期,叫百业发展。各级政府觉得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但是如果真的认识到百年大计,真的认识到人才强国的重要意义,科教兴国的重要意义,这个钱根本不成问题,但是就是拿不出来。所以这是一个严格的问题。要把高等教育做强,要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投入是不行的。我们国家要攀登世界高峰,唯独教育投入在科教兴国这样方针的制度下是呈下降态势,而且达不到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的2000年实现的目标,只有2.79。
第二个问题,我们高等教育内部包括我们高等学校以及社会上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制度申请跟不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进程。这个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个用精英教育的模式思维方式来判断我们高等教育,一个是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思维方式来看待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各种发展。这两个思维跟社会的转型、社会的发展,思维没有及时调整。这个需要我们都调整,不光是学校。我觉得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高人一等的质量,但是我们这方面的理念、我们这方面的制度、计划统统得增加。我们现在还是用精英教育模式来看待这些问题。所以我们都想普通高等教育向精英教育看齐,盲目地看齐。后面还要讲到升格、攀升,在学校的类型上趋同,在办学层次上盲目攀升。他没有想到这是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不是经济阶段。
我们呼吁中国应该宽进严出,那就不要高考了。中国现在真正的宽进了,但是照样宽出,没有多少学生不能毕业的。本来在这样的一个阶段,应该设计出宽进严出的制度出来,但是没有,而是降低要求。如果这种状况不加以注意,中国高等教育必将会制造出一个低水平低质量的高等教育,那才真正的坑害我们的国家。美国是宽进严出,四年本科模式学位那是少数的,都5年、6年拿个硕士学位都很平常的,包括哈佛这样的名牌大学同样如此,人家宽进我们学了,人家严出我们不学了。
我们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子成龙是我们中国教育发展强大动力,但是如果搞得不好,它很快就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没有大众化的教育理念,决不可能有大众化的发展教育,勉强上学也会退回来。美国大批的毕业生多的事,精英教育形成的形象我们挥之不去。
再看看我们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比如研究生户籍可以转移,但是大专毕业生就不行,户口不能转移,不能流动。为什么不能改改呢?什么能放宽,这个就是不能放宽。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更应该重视,你的教育理念,你的各种制度设计是不是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进程。反过来看高等学校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可以改进,但不可能全面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个“跟不上”,教师队伍跟不上大众化的历史进程。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任教师40万,05年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任教师队伍96万多。这些教师哪里来的?大批都是由中专升格的教师,大批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很明显这些都缺乏高等教育经验在其他的情况下不像过去,过去形成一个专业,那招生数量就很少。包括大学院校招一点学生。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只要一行动,大规模马上上马,前几年还是几千人学校,几年以后马上就是万人学校了。而我们缺乏培养型的教育机制。那个时候粉碎了四人帮之后,对教师的评价非常之高。现在的教师都自称人才了,但还是跟不上。我们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只有3%,拥有博士学位的只有不到10%。全国高校达到这个水平,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于今后教师短缺就更不要谈了。
同时也存在在“盲目性”。
一个“盲目性”,是办学规模的扩张存在着盲目性。当然我们快速发展国家是需要的,但是它存在着一些盲目性在里面。连续七年24点几、25点几的高速扩招,全世界没有。美国也经历了快速发展,他是1958到1968,年均增长才百分之七点几。我们国家最近十年经济发展也有10%了,但是以20%的速度增加七年之久。从整体看来就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当然我们快速发展国家是需要的,但是它存在着一些盲目性在里面。
第二,高等学校升格、改名、新专业设置的存在着盲目性专业设置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一些学校的新专业的设置,由此带来的改名,这完全是正常的,大的高等院校总要专业多一些。现在我们国家新高校太多了,同样高等学校1999年1022所,2005年1792所,七年时间整整增加770所。这就有盲目性,历史来说明这个问题。专业趋同盲目化也是非常头痛的问题,作为全国来看就成了某种问题。升格,中专要变成大专,大专变成本科,有了硕士就要上博士。不管师资力量够不够,不管自己的力量够不够照办不误。这样一种盲目性应当说是存在的。
第三个“盲目性”,贷款搞建设存在着盲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适当用贷款搞建设应当是可行的、是必要的。在自筹自建的 情况下适当的贷款,就是把未来若是年的投资提前到现在来,重点是现在高等教育发展快一点。一开始干的时候还是比较谨慎的,越干胆子越大,以至于一些省搞投资,让高人一等贷款,搞诈骗。市场经济法制社会,高等教育要率先规范,像这种情况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所以这几年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撑得住,贷款功不可破。适当贷款是可以的,但是确实要有资格的审查,还款能力的审查。
三个“跟不上”、三个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就构成了当前高等教育主要的挑战。这个挑战很重要的问题是规模、速度跟结构、质量关系的处理。我想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法,胡锦涛最书记提出来怎么样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们高等教育,来具体的应对这个挑战,化解结果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通过深化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这些问题来加以解决。盲目的扩大招生,招生不出现大幅度下降,不能不说近来生源文化素质是下降的。应当承认文化素质下降,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个危险的事情,关键是你的制度设计,要以人为本,要对这个学生负责就要实行宽进严出的制度,要完善这个制度,要这样做,这样做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文化素质下降那是真正存在的,但是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再用精英教育的条件那是不应当的,否则怎么叫大众化,但是自己设计是可以的。
把这些都归纳起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处理好规模、数量、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93年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来规模质量教育结构效益市场化运作,规模上是发展,结构优化了、质量提高了、效益提高了,同样是发展,甚至更快的发展。要树立这样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所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感到做强中国高等教育是当前最重要的战略,我们要做大,现在规模世界第一。我们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我们现在围绕“做强高等教育”做文章。做强高等教育,一个要处理好规模、速度与结构、质量的关系,一个是如何优化结构,一个是如何来提高教学质量,再一个是如何增强国际性,无外乎这么几个方面。
我想鉴于这样的认识,第一,从现在开始,高等教育要低速增长,稳步发展。我们研究了世界发达国家他们的历史进程。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等这些国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有几年高速发展的时期,然后迅速进入平缓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连续七年25%左右高速发展以后,应当迅速进入平缓发展期、低速增长期。但是我也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这样的增长速度,一点不增加,现在教育工也好,主管教育的领导也好是比较难的,肯定要增长。不增长老百姓会有意见,一个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人口还在增长,好在今年已经06年了,08年是适龄青年考生最高峰。即使现在在校生保持25000万保持零增长,到08年毛入学率也要达到34%。所以脑子要清醒,这两年还是增长点。08年以后是不是还增长,招生规模是不是还扩大,这是持怀疑态度的。这几年还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为我们经济还要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增加。现在城市化进程我个人认为是够快的,带来的后果往往出乎意料,负面影响可能很大。到处都是贫民窟,这样的城市化还不如不要。
什么意思呢?有专家研究,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到多18倍,肯定的说,城市居民对高等教育需求肯定是高于农村需求的。所以城市化的进程也要求高等教育,但是总体讲,到2000年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实现25000万在校生就差不多了,去年23000万了。应当是低速增长,平稳发展,把重点放到优化结构上来,把重点放到这几年快速发展所积累的矛盾上来,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当然对具体的每一个高等学校来讲,我是主张有保、都增、有压,因为各个学校不一样,个别的学校要坚决压缩他的招生规模。甚至对一些地区采取压缩规模的办法也不是不可取的。
第二,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程度。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个确保,我在今年人代会上同样提出这样的要求,要求到2010年确保改革的四个实现,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4%,中央国务院向全世界宣告提前突破。当然要加强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我认为把高等教育经费占22%左右是完全可以的,世界很多国家都四分之一以上,我们占到22%左右是合理的。这是一个确保。第二个确保公共经费2010年达到3300块钱,1999年是2900多块钱,我们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这么多,我们国家财政收入增加3000,否则达不到,就要压缩招生规模。我认为只要真正落实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真正把教育摆在国家发展的基础上,真正把教育放在基础性、战略性的这样的公益事业,真正为千千万万,亿万人民的事业,拿出这点钱根本不在话下。
第三,优化结构,优化结构可以从宏观微观上讲。我们强调了是从宏观上优化教育结构,优化教育结构最重要的提议、呼吁,要求国家建立两个高等教育体系,一个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一个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申请这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分别建立最重要的标志,是举行两种不同类型的入学选拔考试——两种高考。我们国家高等教育高考依旧是精英模式下人才选拔的高考制度,按照精英教育模式设计的高考。如果分数太低了很多大学感到很没有面子,这就是一种自立感。实行两种不同的录取选拔制度,高考的形式、高考的科目、高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一种是选拔进入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或者学术型人才,它的特色设计、考试的内容、方式方法,高等就是教育,是培养操作型的技术型人才。如果按照这样人才的培养目标,考试科目、考试的方法,不同类型的人才考试质量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学校也光荣的,学生也光荣的,而且人才培养上也非常荣誉。我们看所有发达国家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统统大力发展大中城市的高等教育,美国发展社区学院,就是在大众化教育过程当中发展起来的。日本两种形势,一种是初中式学校,五年专门学,还有短期大学。所以两种教育体制,两种体系,同时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培养方法,当然在上面可以有立交桥,再补休几门课程,设立这样的立交桥。我觉得这是大众化阶段,优化阶段的制度所在。我希望有这样一种办法,我们总结发达国家大众化教育进程,这是最重要的经验。优化教育结构,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宏观这一块,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基础化。它不能同一般的选拔制度开始。
在这个地方我愿意引用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的一个观点,马丁提出50%进入高等教育。他在1973年写了一本书,叫做《精英化的发展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转型当中的问题》,他说大众化并不仅仅是表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变化,他制度的变化引起了若干的讨论,包括教育的理念,包括人才培养问题,包括专业设置,包括教学内容,包括教学方法。他说,只有在第二个问题上他所规定的15%以上,更重要的是质的方面要实现大众化,那才是真正的大众化。这句话完全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达到,而且还要前进。
第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科学,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各个高等学校应该采取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切实有力的措施。要加大教师培训的投入,特别是利用假期培训教师,加强专业和业务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有条件的应当让教师拥有在国外学习研究的背景。
第四,增长国际性,21世纪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性热潮。现在讲增强国际性我觉得有这么几条,一条是我们教师要与国际接轨,要了解国际前沿,要帮助教师了解国际学术的发展,这当然要花钱。要到国外学习去拿学位,要拥有国际学术的过程。中国不仅要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也要有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所以增强国际性不仅仅是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有条件的,沿着人家的教学制度、沿着人家的教学方法纷纷受到启迪。第二要召开国际学会会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我们要召开,我们也要参加人家召开的,通过会议来了解教育前沿的情况。可以是联合召开。第三联合科研、联合在教学科研上进行合作。第四要引进、评价国外教材,适合于我们的教材,在教材上进行教育。第五要扩大留学生教育。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海外学院的建设,这是双赢的事情,把留学生办好。
我认为十一五期间增强国际性有明显的进程,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应当在这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了,但是在十一五期间应该继续提高。我想概括地讲,技术性的东西欠缺。我们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特别是中央和省两届办学体制的基本形成,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基本合理,特别是我们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机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大众化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比较,从而取得历史性的进展。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敷衍我们存在的问题。所谓的抓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抓发展就是抓问题,把问题解决了就发展了,这是真正发展的最重要的思路之一。我们抓问题的前提就是抓政策,把这个挑战能够运用的好我们就能够发展的好,核心问题是做强高等教育。做强高等教育核心问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的核心,是挑战的挑战,做强中国高等教育是我们当前要想到的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我最后概括一下,挑战存在的问题再重复一下。
我们要解决最根本的理念是要转变精英教育的思维到大众化教育的思维,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转变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维。这是最大的观念转变,要解决这两个转变。我们一个方面转变不够到位,最大的瓶颈是教育投入,尤其是财政性教育投入应当尽快实现4%。我们要解决最大的理论误区是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有一些地方领导不愿意给教育投入增加很多,没有任何地方说给。根本原因是教育产业理论化的谋划,还发生争论。这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在高等学校要解决最薄弱的环节我个人认为一个是教师队伍建设,一个是我们教师制度的改革和制度创新。现在都讲规模建设,要事业留人没错,待遇留人没错,感情留人没错,所以我说要事业留人,要机制留人,要正气留人。咱们还要讲正气。机制是什么概念?那就是该给你多就给你多,该不给你多就不给你多。中国的教育炒作的越来越高了,有些教授待遇远远超过美国,我们这个地方要么不给,要给就大方的很,这就是几个问题。要解决最恶俗的现象,那就是办学目标和学校今后的系统化,大学都要办成综合性的研究大学。通过这些现象来溶解最大的挑战,那就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做强中国的高等教育。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各级政府的领导之下,我们通过认真的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我们高等教育面临的这些挑战,我相信我们能够避免,能够把这些挑战解决掉,使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前进,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让我们高等教育作出重大贡献。谢谢大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